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五十四章杜牧:温柔乡里藏着理想碎掉的疼

第五十四章杜牧:温柔乡里藏着理想碎掉的疼(2 / 4)

  所以说杜牧的“风流”,跟那些纯粹的浪荡子不一样。他跟歌妓往来,有欣赏,有怜惜,有共情,是把她们当成“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供人取乐的玩意儿”。这种“风流”里的温度,才是最难得的。

    风流的底色:理想碎了,只能躲进温柔乡

    话又说回来,杜牧好好的一个名门之后,26岁就中了进士,满脑子想的是“削平藩镇、收复河湟”,怎么就跑到扬州当起了“风流才子”?其实他的风流,更像是“逃避”——现实太硬,理想太脆,一碰就碎,他只能躲进温柔乡,找点儿暂时的慰藉。

    先回忆下他当时的处境:他刚在长安当了没几年校书郎,就因为替牛僧孺说话,被李德裕排挤出京,派到扬州当淮南节度使的幕僚。这个职位说好听点是“幕僚”,说难听点就是个“打杂的”,天天帮节度使写文书、处理琐事,根本没机会参与军国大事,更别说实现“削藩”的理想了。

    有次他跟着节度使去视察军队,看着士兵们训练松散,武器都生锈了,心里急得慌,就跟节度使建议:“得赶紧整顿军队,不然真遇到藩镇作乱,根本抵挡不住!”节度使摆摆手:“知道了知道了,你一个幕僚,别管这么多。”

    杜牧碰了一鼻子灰,心里又气又委屈——他爷爷杜佑是当过宰相的人,家里的万卷书教他要“为百姓做事”,现在他连提个建议都没人听,跟个闲人似的。晚上他跟朋友去秦淮河上喝酒,看着画舫里的歌声、灯影,觉得特别无力:“我空有一身本事,却连半点实事都做不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朋友劝他:“别这么较真,扬州这么好,你就好好享受几天,别想那些烦心事了。”杜牧没说话,一杯接一杯地喝酒——他知道朋友说得对,他心里的理想,就像一根刺,拔不掉,又疼得慌。

    从那以后,他就常去跟歌妓往来——不是因为喜欢玩乐,是因为在歌妓面前,他不用假装“有抱负的文人”,不用想“藩镇怎么削、河湟怎么收”,可以暂时忘了不得志。歌妓们唱的曲子,虽然多是情爱之事,却能让他暂时平静下来;跟她们聊天,不用聊官场、聊党争,聊些家长里短,反而觉得踏实。

    有次他跟一个老歌妓聊天,老歌妓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想当个正经人家的媳妇,可家里穷,没办法才做了这行。现在老了,唱不动了,就想攒点钱,回老家买个小院子,种种菜。”杜牧听完,心里酸酸的——他跟这个老歌妓,其实有点像:都有“小理想”,都被现实逼得只能将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四章杜牧:温柔乡里藏着理想碎掉的疼(第2/2页)

    他后来写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这里的“落魄”才是关键——不是“潇洒”,是“落魄”;不是主动想“载酒行”,是没办法才“载酒行”。那些“楚腰纤细”的歌妓,更像是他在落魄时找到的“临时港湾”,能让他暂时忘了理想的破碎,忘了现实的冰冷。

    读他在扬州写的诗,就会发现:表面上是“风流”,可字里行间总透着股子淡淡的愁。比如《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看起来是问朋友“你在哪教歌妓吹箫”,其实是在怀念扬州的日子——不是怀念歌妓,是怀念那段能暂时逃避现实的时光。

    “薄幸名”里的深情:不是炫耀,是狠狠的反思

    杜牧离开扬州后,过了好几年,写了首《遣怀》,里面有句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就是这句诗,让好多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铁马冰河肝胆照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被废三年后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大明补牙匠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