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二十二章王维与王缙:盛唐双璧的手足情

第二十二章王维与王缙:盛唐双璧的手足情(4 / 4)

身边没有亲人,只有那封信,还带着他的体温。

    几天后,王缙终于赶回长安,一进城门,就听说了王维去世的消息。他疯了一样往辋川跑,到了别业,看见的一座新坟,还有仆人手里那封没寄出去的信。王缙接过信,读着读着,就蹲在坟前哭了起来,像个孩子一样,撕心裂肺:“哥,我回来了,你怎么不等我啊……”

    按照王维的遗愿,王缙把他葬在了辋川清源寺旁的母亲墓边——王维从小就跟母亲亲,跟弟弟亲,死后也要跟母亲、跟弟弟“离得近一点”。王缙在墓前种了一棵银杏树,说:“哥,这棵树陪着你,我也会常来看你。”

    后来,王缙当了宰相,权倾朝野,他每次路过辋川,都会去王维的墓前坐坐,有时候带一壶酒,有时候带一张自己写的字,跟哥哥说说话:“哥,今天朕夸我办事办得好,我想起你以前教我写文章的样子了”“哥,辋川的草又绿了,你要是还在,肯定又要写诗了”……

    再后来,王缙老了,辞官后就住在辋川,守着王维的墓,守着那棵银杏树。直到他去世,也葬在了辋川,离王维的墓不远——这一次,他们再也不会分开了。

    现在,辋川的那棵银杏树还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树干粗得要好几个人才能抱过来,枝叶郁郁葱葱,每年秋天,金黄的叶子落满一地,像铺了一层金子。当地人说,这棵树是王维和王缙兄弟情的见证,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诗里的牵挂:他的每一句“思亲”,都是写给弟弟的“情书”

    王维一辈子写了上千首诗,有写山水的,有写禅意的,最动人的,还是那些写“兄弟情”的诗——每一句里,都藏着对王缙的牵挂。

    除了那首家喻户晓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还写过一首《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诗里说:

    “舍弟官崇高,宗兄此削发。荆扉但洒扫,乘闲当过歇。”

    意思是“我弟弟现在官做得大,我这个当哥哥的,以后就在山里住着。家里的门我会经常打扫,你有空就来歇歇脚。”

    那时候王维还没老,在为跟弟弟“以后一起住”做打算了。他想象着在山里种地、写诗,王缙有空就来看看他,兄弟俩一起喝茶、聊天,多好啊。

    还有一首《送缙云苗太守》,虽然写的是送别人,可诗里“别后空愁我,相思一水遥”,说的其实是对王缙的思念——每次跟弟弟分开,他都会愁得睡不着觉,就算只隔一条河,也觉得离得好远。

    王维死后,王缙把他的诗整理成集,取名《王右丞集》,还亲自写了序言,说:“兄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吾不及也。”他把王维的诗珍藏在身边,没事就拿出来读,好像哥哥还在身边一样。

    有人说,王维是“诗佛”,心里只有山水和禅意,可只有王缙知道,他的哥哥,心里最软的地方,从来都是自己。他们的兄弟情,不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不是“口头说说”,是“用命守护”。

    现在读王维的诗,读“空山新雨后”,会觉得清净;读“行到水穷处”,会觉得豁达;当我们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会觉得温暖——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王缙”,都有那个不管走多远、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会等着我们、帮着我们的亲人。

    王维和王缙的故事,过去一千多年了,他们的兄弟情,还像辋川的那棵银杏树一样,活着,暖着,提醒着我们:

    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名利,不是地位,而是那个愿意为你付出一切的亲人,是那份从年少到年老,从生到死,都不会变的牵挂。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大明补牙匠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铁马冰河肝胆照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被废三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