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十二章王维与王缙:盛唐双璧的手足情(第2/2页)
王维因为《凝碧池》的忠心,加上他的诗名,慢慢又被重用,最后官至尚书右丞,这是正四品上的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部委领导,管着兵部、吏部的一些事。
而王缙更厉害,他凭着太原保卫战的战功,加上会办事、敢担当,一路升到了宰相,成了唐代宗时期的重臣,管着朝政大事。
有人说:“王缙能当宰相,是沾了王维的光。”可了解他们的人都知道,根本不是——王缙的本事,连皇帝都认可,代宗皇帝说:“王缙办事,朕放心。”
而王维能安安稳稳地当官,也离不开王缙的“兜底”——有时候王维在朝堂上说话太直,得罪了权贵,都是王缙在后面帮他圆场,说:“我哥哥就是性子直,没坏心眼。”
官职越高,兄弟俩见面的时间就越少。王维晚年的时候,妻子早就去世了,又没有孩子,孤零零一个人住在长安的宅子里,越来越想念弟弟。上元元年(760年),王缙被派到蜀州当刺史(今四川成都),这一去,就是好几千里,想见面都难。
王维看着空荡荡的房子,夜里睡不着觉,翻来覆去想了好几天,最后做了一个决定:辞官,换弟弟回京。
他给唐肃宗写了一封《责躬荐弟表》,这封信写得特别真诚,没有一点官样文章的客套。他在信里说:“臣(王维)有五个缺点:胆小、嘴笨、不会办事、脾气直、身体差;而我弟弟王缙有五个优点:忠诚、会治国、讲义气、有才华、品德好。现在我弟弟在蜀州,离京城太远,我想把我的官全辞了,回老家种地,求陛下把王缙调回长安,让他能为朝廷多做点事,也让我们兄弟能多见几面。”
王维当时是尚书右丞,这么大的官,说辞就辞,只为了见弟弟一面。肃宗读完信,被他们的兄弟情感动了,说:“朕从没见过这么重情义的兄弟。”很快就下了旨,把王缙调回长安,当了左散骑常侍,虽然官比宰相小,但能留在京城,方便兄弟俩见面。
王缙回京那天,王维特意请了假,早早地就站在长安城外的灞桥边等着。看见王缙的马车过来,王维拄着拐杖,慢慢走过去,王缙赶紧下车,扶住他,说:“哥,我回来了。”兄弟俩手拉手,沿着灞桥走,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就像小时候在蒲州的河边散步一样。
王维后来在辋川别业盖了几间房子,特意留了一间给王缙,说:“等咱们都老了,就一起住在这里,我写诗,你写字,再也不分开了。”王缙笑着答应:“好,等我把手里的事办完,就来陪你。”
那时候的他们,都以为还有很多时间,以为能像小时候一样,一起慢慢变老。可他们忘了,岁月不等人,生死更是无常。
辋川泣别:他临终前写信等弟弟,他回来只见到一座新坟,千年银杏还在等“未竟的相聚”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的身体越来越差,咳嗽、气喘,连下床都困难。他知道时日无多,最放心不下的,还是王缙——那时候王缙又被派出去办事,还在回京的路上。
王维躺在病床上,一遍又一遍地问家里的仆人:“你去看看,你家大人(王缙)回来了吗?”仆人每次都摇头,说:“还没消息呢。”王维就叹口气,闭上眼睛,可没一会儿又睁开,好像怕睡着了,就再也见不到弟弟了。
有一天,王维精神好了一些,让仆人拿来纸笔,他想给王缙写最后一封信。他的手一直在抖,字写得歪歪扭扭,每一个字都用尽了力气:“缙弟,兄恐不能待你归矣。辋川的房子已备好,可惜不能与你同游。你要好好保重,多为百姓做事,勿念兄。”
写完信,他把信紧紧攥在手里,慢慢地闭上眼睛,再也没睁开。这一年,王维61岁,死在他最爱的辋川别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