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知青在负责打理,倒是挺热情友好的一帮人,也是卫淮几次卖粮接触后,给他感观最好的几个知青。
卫淮看到过几次,他们出去运粮的车子,在路上碰到的行人的时候,会主动停下来,问去哪里,顺路的话就稍上一段,並不收钱,平时面对来买粮的居民农户,也总是笑呵呵的。
卫淮先去了供销社的收购站,將带来的茸角、鹿鞭、鹿心血等东西出售,三对马鹿茸角因为割得晚了些,长得太大了,只定了二等,茸倒是定了一等,零零总总的,卖了九十多块钱。
跟著,他又去了公社,办了去依林林场的手续,最主要的是边境居民证。
隔著界江对面就是毛子的地盘,十八站林业局,那是妥妥的边境地区。
在这年头,边境地区並不太平,时常有混入境內的细作,在备战和全民皆兵的紧张气氛中,京城又接连有大事儿发生,边境居民证就应运而生了。
不管是进入还是离开边境地区,都要带著这种边境证,否则就会被各地的哨卡拦截。
没有这玩意儿,是真的非常麻烦。
买汽车票还是住旅社,都得凭边境证,就算混上车,还是躲不过哨卡的检查和隨时可能出现的抽查。
有了这个证,卫淮才能自如往返依林林场和十八站、塔河,也能外出游猎的时候,去到一些更远的地方,能畅行无阻。
一应手续办完,卫淮领著草儿去了供销社,买了床蚊帐,运气很好地看到还有几瓶水果罐头,也一併买下,交给草儿,这可是本地稀缺的东西,她也很喜欢吃。
另外,他又给自己和草儿,各添置了一双黄胶鞋,买了套换洗衣物,
这才去粮店买粮。
儘管粮店供应口粮的人口只有五六千人,但经常会出现排队买粮的情况,其盛况不亚於一场好电影入场前的人头赞动。
今天人也不少,卫淮到了才看到,粮店墙壁上掛著的木板上写著:今天有白面供应。
他顿时明白是啥原因了。
平日里粮站销售的是十八站自產的面,由於原粮的质量和加工的落后,同样的標准粉,本地的显得黑些,外调的麵粉,同样的价格,白而劲道,所以,在销售白面的时候,这弹丸之地的消息,传播得非常快。
眾人都吵吵著,要求挑白点的。
人们对购买麵粉的开始挑拣,是渴望吃的更可口、吃的更好,生活的质量有所提高。在这个粮食市场尚未开放的年代,国营粮店独此一家,在定量內购买的粮食,更“白的面”自然格外受欢迎。
这时候,就连城镇居民迁户口时,都必须隨迁一个特殊关係叫作“粮食关係对於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係”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
倘若居民想到另外一个地方工作,包括到县內,除了要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係”的转移。
没有粮食关係,等同於没法吃饭。
按照现在人们吃主食的標准来说,一天八九两足够了,可因为缺少油水,没有可口的菜餚作为辅食,更没有啥零食,一天吃上一斤半都正常,还是显得肚子饿,是人人都吃不饱。
卫淮这段时间在养马场,平日里事情算不上多,还算清閒,需求量倒也不大,可那几天连夜连夜地去蹲碱场,白天还要跟著放马,对粮食的消耗,也就一下子大了起来,屋里没啥粮食了,孟寿安留下的熊油、野猪油也早已经吃完,最近吃的,还是驯黑炭掏后门打的那几只野猪出来的油,所剩不多。
粮、油都得补充。
从这方面来说,鄂伦春人的境况就要好得多,能弄来大量野物肉食补充,粮食的需求会比汉人少得多,但也因此,没什么肉类出售。
几个打理粮店的知青儘管忙碌,也笑呵呵地应对著,一视同仁地儘量挑白面给他们,並没有其他那些垄断粮油供应的国营店人员,手握一些权利,就趾高气扬、出言不逊的浊流风气。
这也是卫淮对这几个管理粮店的知青感观很好的原因。
他们的为人处事,和养马场那三个知青,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卫淮也赶忙领著草儿去排队。
这一等就是大半个小时,才轮到卫淮。
幸好,还有白面,用钱和粮票,直接买了五十斤白面和五十斤的大米,这已经是他所能买到的极限了,毕竟是限量供应,粮票可没那么容易得到,用的,大多是孟寿安留下的老底儿。
这些麵粉和大米都是成袋的,不用过秤,
另外还称了二十多斤杂粮。
这也算是豪奢了。
別的大多数人,可都是几斤、十多斤的购买。
买到粮食,他把东西放在一旁,跟著又去了卖油的柜檯。
靠近粮店后门的窗户需要时,把它推到零售油的小型储柜旁,再用力竖起来,用板头拧开盖子,插入抽油器的圆杆,抽到储油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