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自己之前的论文少的不是“理论”,是“生命的温度”——就像雅各的天梯连接了天与地,他的研究也该连接经文与生活,让“神与同在”的应许,成为每个人在困境里的盼望。他重新修改论文,把见证会的故事写进去,竟第一次觉得“论文有了灵魂”。
从那以后,雅各布成了书屋的常客。他会在周末跟着林伯特整理古籍,帮来书屋的人寻找信仰答案;林伯特则会陪他修改论文,用“天梯应许”的真理帮他梳理思路。他们的相处像天梯的阶梯,在彼此的生命里慢慢靠近,每一个瞬间都藏着神的预备。
深秋的时候,雅各布的论文终于通过审核,还被推荐参加全国宗教学术会议。答辩那天,他播放了见证会的录音片段,说:“雅各的天梯不是远古的神话,是今天仍在我们生命里架起的应许通道——神的同在,能让失散的人回归,让迷茫的人找到方向,这就是‘后裔应许’的本质:不只是血脉的延续,更是心灵的归回与信仰的传承。”
答辩结束后,雅各布在书屋的“天梯壁画”前向林伯特求婚了。他手里拿着一枚用古银打造的戒指,内侧刻着“天梯之约”四个字:“伯特,神让我们在古籍与见证里相遇,是要我们一起成为‘天梯’的见证者,一起把‘神与同在’的应许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无论往哪里去,神都不会离弃我们,你愿意吗?”
林伯特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书屋的庭院里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创世记》28:15:“我也与你同在,你无论往哪里去,我必保佑你,领你归回这地,总不离弃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应许的。”那天的阳光格外温柔,庭院里的藤萝架像天然的“天梯”,亲友们用鲜花在墙上拼出“伯特利”三个字,空气中满是应许与祝福的气息。
婚后,他们一起扩建了“伯特利书屋”,增设了“天梯关怀角”,既为信徒提供灵修空间,也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情感支持,书屋的墙上挂着三幅经文拓片:“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我必保佑你,领你归回这地”“你要回你祖你父之地,到你亲族那里去,我必与你同在”。
有天下午,一个穿高中校服的女孩走进书屋,手里攥着张车票,眼圈红红的:“我和爸妈吵架,想离家出走,看到你们的书屋,就进来了。”
林伯特蹲下身,递给女孩一杯热牛奶:“你知道雅各吗?他曾经也因为害怕,逃离了家,却在旷野里看见天梯,知道神与他同在。你现在可能觉得委屈,但爸妈一定很担心你,神也在等着你‘归回’——归回对爸妈的理解,归回心里的平安。”
雅各布则拿出“雅各路线图”,指着“伯特利”的位置:“雅各后来回到了父家,与哥哥以扫和好,神也成全了对他的应许。你现在回家,和爸妈好好沟通,相信神也会在你家里,架起‘理解的天梯’。”
女孩看着路线图,慢慢攥紧了手里的车票,说:“我想回家了。”雅各布看着她离开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困惑——原来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承接神的“天梯之约”,把“神与同在、领人归回”的使命代代相传,让每一代人都知道,无论我们走多远,神都会用天梯连接我们与祂、与彼此,让离散的归回,让迷茫的找到方向,直到祂成全所有的应许。
很多年后,雅各布和林伯特的儿女也成了服侍者。儿子接过了书屋的管理工作,继续守护这处“天梯见证地”;女儿则成了一名家庭辅导员,专门帮助有矛盾的家庭“重建天梯”。他们的女儿在一次分享中说:“我的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古籍的知识,更是‘天梯之约’的真理——神的应许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每一次‘归回’与‘传承’里,让我们的生命,成为连接神与他人的天梯。”
每年暮春,雅各布和林伯特都会带着子孙们在书屋的藤萝架下祷告,感谢神保守这处“伯特利”,也感谢祂赐下“天梯之约”。风吹过书页的声音,像在诉说着古老的应许,经文“我也与你同在”的回响,在书屋的上空轻轻飘荡——这是神的应许,也是他们家族跨越世代的“天梯之约”,在时光里永远坚固,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