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时候,沈以撒的论文《星沙之喻:从天文视角看人类繁衍的神圣应许》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还获得了“年度创新研究奖”。领奖那天,她特意邀请了顾星眠。站在领奖台上,她拿着证书说:“这个奖项不属于我,属于‘听从神话语’的顺服,属于‘后裔如星沙’的应许。是神让我知道,人类繁衍不是简单的生命重复,是带着祂的祝福,在世代里传递爱与盼望。”
颁奖结束后,顾星眠在观测站的礁石上向沈以撒求婚了。他手里拿着一枚用陨铁和海沙混合打造的戒指,内侧刻着“星沙之约”四个字:“以撒,神让我们在星空与海沙间相遇,是要我们一起见证‘万国因后裔得福’的应许。我想和你一起,把这份‘星沙之约’传给下一代,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生命传承,永远在神的计划里,如星恒久,如沙丰盛,你愿意吗?”
沈以撒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观测站的星空下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创世记》22:17-18:“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那天的夜空格外清澈,银河像条银色的丝带横亘天际,亲友们用海沙在礁石上拼出“星沙之约”,海浪拍岸的声音,像在为他们唱响祝福的歌。
婚后,他们一起扩建了观测站,增设了“星沙课堂”,既开展天文观测活动,也向公众分享“生命传承与神圣应许”的真理。课堂的墙上挂着四幅经文拓片:“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我与你同在,要赐福给你”“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
有天下午,一对年轻夫妻带着刚满周岁的孩子来观测站,妻子叹着气说:“现在养孩子压力太大,有时候会想,到底为什么要生孩子?”
顾星眠蹲下身,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你看那颗北极星,几千年来一直指引着方向,它的光会传给下一代恒星;海边的沙,被海浪冲散又聚起,却永远不会消失——我们的孩子,就是神赐下的‘星沙’,是要带着我们的爱与信仰,把神的祝福传给更多人。就像亚伯拉罕的后裔,让万国得福,我们的孩子,也能成为别人的祝福。”
沈以撒则拿出用海沙拼的“星沙图”,教孩子辨认简单的星座:“每一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孩子也有自己的使命。神让我们生儿育女,不是为了让我们辛苦,是为了让‘星沙之约’继续,让祂的爱在世代里永远传递。”
年轻夫妻看着孩子伸手去抓沙粒的模样,眼里渐渐有了光。沈以撒看着他们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科研瓶颈——原来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承接神的“星沙之约”,把“听从神的话、成为别人的祝福”的使命代代相传,让每一代人都知道,我们都是亚伯拉罕的“属灵后裔”,都能在神的应许里,如星般闪耀,如沙般丰盛,让地上的万国,都因我们的生命得福。
很多年后,沈以撒和顾星眠的儿女也成了天文工作者。儿子接过了观测站的工作,继续在星空下见证“星沙之约”;女儿则成了一名神学教师,专门讲解“后裔应许与生命传承”。他们的女儿在一次讲道中说:“我的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观测星星的技术,更是‘星沙之约’的本质——神让我们的后裔如星如沙,不是为了数量,是为了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承载祂的祝福,让每一代传承都能彰显祂的荣耀。人类繁衍,就是要把这份祝福与荣耀,永远传递下去。”
每年仲冬,沈以撒和顾星眠都会带着子孙们在观测站守候猎户座升起,当星星按轨迹出现在东南方天空时,他们会一起念诵《创世记》22:17:“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星光落在他们身上,海沙在脚边闪烁,这是神的应许,也是他们家族跨越世代的“星沙之约”,在时光里永远坚固,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