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为什么还要有这样的‘遗憾’?”
陆承佑读完字条,沉默了片刻,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樱花树。惊蛰后的樱花含苞待放,花骨朵被花萼紧紧包裹,像是在接受自然的覆庇。“我去年遇到过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他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温度,“她后来成了早产儿病房的志愿者,每次抱着那些脆弱的小生命,都会说‘我的孩子虽然没了,但我能替他,感受更多被覆庇的温暖’。造物主的覆庇,不是让所有生命都一帆风顺,是让每个生命的经历,都能成为别人的安慰。”
他转头看向苏怀瑾,眼底带着坚定的温柔:“就像你外婆说的,听诊器听不到的,心能听到;眼睛看不到的,信能看到。那位母亲的痛苦,不是没有意义的——她的眼泪,会让更多人珍惜眼前的生命;她的疑问,会让更多人去寻找‘覆庇’的真正含义。《诗篇》里的‘命不能废去’,不是指生命不会消逝,是指他的爱与信实,永远不会废去——就算孩子离开了,他的覆庇也会化作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这位母亲。”
苏怀瑾看着陆承佑专注的侧脸,看着他手中的护理指南,心里的郁结渐渐散去。她想起字条里的绝望,想起手记里的奇迹,突然明白,“失去”不是覆庇的结束,是爱的延续;“信实”不是消除痛苦,是在痛苦中给予力量——而上帝让她遇见陆承佑,就是为了让她在叩问中,看清这份“永不废去的爱”的意义。
第三章生命与覆庇的见证
为了让更多人理解“生命覆庇”与“造物主信实”的意义,苏怀瑾和陆承佑一起策划了一场“生命之约·覆庇见证”公益展。苏怀瑾负责展示母婴相关的旧物与经文——祖父的听诊器、《母婴护理手记》、不同年代的胎教书,还将《诗篇》“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他守诚实,直到永远”等句子,用刺绣的形式绣在婴儿襁褓上;陆承佑则负责整理早产儿护理案例、志愿者故事,还设置了“生命聆听区”,让参观者通过模拟听诊器,感受胎儿的心跳声,在生命的律动与经文的感动中,体会造物主的覆庇。
开展那天,展厅里挤满了人——有孕妇、产妇,有儿科医生,有失去孩子的父母,还有不少关注母婴公益的人。大家围着襁褓刺绣驻足,听苏怀瑾讲述每句经文背后的生命故事;在“生命聆听区”屏息聆听,感受心跳声带来的震撼,眼眶渐渐湿润。
一位穿着黑衣的女士,在“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刺绣前久久站立,突然捂住嘴哭出声:“我去年失去了我的宝宝,一直觉得是自己没保护好他,甚至怀疑上帝是不是不爱我。今天听到胎儿的心跳声,看到这些见证,才明白——不是他不爱我,是我没看到,他一直在用另一种方式覆庇我。现在我加入了公益组织,每次帮助其他妈妈,都觉得像是在和我的宝宝‘一起’,感受这份爱。”
苏怀瑾走到她身边,轻轻拥抱她:“我外婆常说,每个来到世上的生命,都是造物主的礼物;每个离开的生命,都是回到他身边的天使。《诗篇》说‘愿以色列因造他的主欢喜’,这份‘欢喜’,不是因为没有痛苦,是因为知道,造我们的主,永远不会丢弃我们。你的宝宝没有离开,他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看着你,陪着你。”
陆承佑拿着祖父的《母婴护理手记》走过来,翻开“难产奇迹”那一页:“你看我祖父的记录,当年那位产妇后来也成了志愿者,她说‘经历过绝望,才更懂被覆庇的珍贵’。上帝的信实,从来不是体现在‘完美’,是体现在‘经历后的成长’——你的痛苦,会成为别人的光;你的经历,会成为最动人的见证。”
女士接过手记,指尖轻轻拂过泛黄的纸页,泪水依旧在流,却多了一丝释然的笑意。苏怀瑾看着这一幕,又看了看身边的陆承佑,心里充满了感动。她知道,这场展览不只是为了展示旧物与经文,更是为了见证一个真理——上帝在母腹中覆庇每个生命,用信实立定万物,他的爱不会因生命的消逝而减少,他的覆庇不会因痛苦的存在而停止,每个生命的经历,都是他爱的见证。
展览过半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到听诊器展柜前,颤巍巍地伸出手,抚摸着那台铜制听诊器。她转头对陆承佑说:“这是你祖父的听诊器!当年我就是被他接生的早产儿,他用棉花裹着我,念着‘你在母腹中覆庇我’,说我是‘被上帝格外守护的孩子’。没想到今天还能再见到它……”
陆承佑握住老人的手,眼眶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