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座无虚席(3 / 5)

记·夏本纪》里面,引用了这篇文章,引用的版本为‘文命’,《汉书·地理志》里面,对此文的引用,也与此相同。”

“这就是旁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他校’。”

这时候,一位同学举手提问:“周教授,若是《墨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中也有引文,我们又当如何辨别取舍?“

“这位同学问得好。

“周硕含笑点头,眼中满是赞许,“如果我们在其他作品当中看到不同的引文,就应该视其时代早晚,择善而从。

假如是先秦两汉的书籍,其价值绝不亚于正史。”

最后,他在黑板左侧写下“理校”

这两个字。

周硕总结道:“到了这一步,对校、本校、他校都指向指向‘文命’。

假如不那么严谨,我们实际上已经可以下结论:‘文命’就是原文。”

“但是,做学术,绝对是不可以将就的,我们一定要严谨严谨再严谨。”

周硕一连说了三个“严谨”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采用‘理校法’,来做最后的判断。”

“而这,也是最考验我们平时的积累和学识的一步。”

周硕转身面向黑板,又在写下两个十分相似的古篆字,正是‘命’‘令’二字。

周硕继续说道:“‘命’和‘令’这两个字,篆书的字形十分相近,所以在抄写、摘录、传播的过程中,极容易生讹误。”

“但我们可以通过文意和语境来判断。”

“‘文命’在这里指的是大禹的名字,这在《史记·夏本纪》中有明确记载:‘夏禹,名曰文命’。

而‘文令’一词,在先秦文献中既非常见词汇,放在此处也语义不通。”

他停顿片刻,让学生们消化这个信息,继而说道:“再者,从文字演变的角度看,‘命’与‘令’在甲骨文、金文中本为同字,后来逐渐分化。

这两个字形近义通,古籍中互讹的例子甚多。

但在此处语境中,显然‘文命’更为妥帖。”

这时,坐在第一排的张老教授微微颔,轻声对身旁的李所长道:“”

此说甚是。

二字形近易讹,然义有专属。

周教授此解,可谓切中肯綮。”

周硕似乎听到了老教授的赞许,朝那个方向微微一笑,继续讲解:“因此,通过理校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确信,此处当以‘文命’为原文。

这个过程,看似繁琐,实则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对校让我们知异同,本校让我们明体例,他校让我们广参证,而理校则让我们最终定是非。”

他放下粉笔,环视教室:“校勘之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既要严谨求证,也需灵心妙悟。

希望通过对这个例子的剖析,能让大家对校勘四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室里安静片刻,随即爆出热烈的掌声。

几位老教授相视而笑,眼中满是赞赏。

张老更是轻声感叹:“后生可畏啊!

这套方法既系统又实用,真是古籍整理的一大福音。”

曹乐坐在后排,看着讲台上从容自若的周硕,忽然觉得那些曾经让他头疼的古文字变得生动起来。

他悄悄在笔记本上记下一行字:“校勘四法:对校明异同,本校辨体例,他校广参证,理校定是非。”

……

周硕又举了几个《古文尚书》中的例子,将校勘四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他讲到《汤誓》中“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一句,有的版本将“台”

字误作“嗣”

,便引导学生们运用四法辨析:“对校列出异文,本校查《尚书》中‘台’作‘我’解的用例,他校引《尔雅·释诂》中‘台,我也’为证,最后以理校断定‘嗣’乃形近而讹。”

讲到《盘庚》篇“若火之燎于原”

时,周硕更是妙语连珠:“有的版本将‘燎’作‘僚’,这就好比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成‘星星之火可以僚原’,岂不是让人莫名其妙?”

这生动的比喻引得满堂欢笑,连几位老教授都忍俊不禁。

每一个案例,周硕都循序渐进地演示四法的运用,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妙喻取譬,将原本枯燥的校勘工作讲得生动有趣。

学生们更是听得入神,连笔记都忘了记,直到周硕提醒“此处当记”

,才慌忙提笔。

几位老教授不时交换赞许的目光。

张老低声对李所长道:“周教授此法,真可谓金针度人。

将校勘之学说得如此明白晓畅,实在难得。”

李所长点头称是:“更难得的是,他不仅讲方法,更讲治学态度。

你看他强调‘孤证不立’,强调‘严谨严谨再严谨’,这是在传授方法的同时,更在培养学生们的学术品格啊!”

课程接近尾声时,周硕总结道:“校勘犹如破案,要重物证,也要重推理。

对校、本校

最新小说: 无敌大百科[快穿] 宦海狂澜 乱世帝都 废婿之隐龙觉醒 别给我刷黑科技啦 重生1985,从卖火锅开始成为世界首富 官妻 哄我婚前试爱?闪婚哥哥死对头他才后悔 被他吻时心动 亲妈重生在七零,带着崽崽杀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