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专家,几乎清一色全是考据派和文献学的大牛。
这些专家,很多都可以将他们看作活着的文献,那些被他们研究的古籍,当然都在他们脑子里。
所以,周硕的这部《古文尚书疏证》,文献方面有没有造假,是不可能瞒过他们的。
也就是说,只要在场的这些专家们认可了这部着作,就等于是整个学术界,也认可这本专着。
周硕能够获得这些大牛们的认可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其实以周硕目前的码字度,一本三十多万的书,他用不了一个星期就可以码出来。
他之所以花了整整半个月,其实就是在一边搬运,一边阅读相关的文献。
等于是他用走捷径的方式,把阎若璩走过的路,又重新走了一遍。
可以说,对《古文尚书疏证》这本书的理解,他仅在阎若璩之下。
所以,对于这些考据派大牛们的提问,他当然是对答如流。
这场无休无止的答辩,也不知道持续了多久,可能是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或者更多?
旁听的学生们,只知道自己的屁股都坐疼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大家终于听到陈观堂院长站了起来,严肃的说道:
“现在我提议,就周硕同学毕业论文《古文尚书疏证》,是否通过答辩,进行表决。
同意答辩通过的评审,请举手。”
话音落下,一片齐刷刷的手就举了起来。
没有人反对,更没有人敢反对。
别说是张子良的徒子徒孙,就连张子良自己,他今天全程听完了答辩,也不敢在此时站出来反对。
因为,他自己都没有一项学术成果,影响力可以与《古文尚书疏证》相比。
他所有的学术成果加起来,影响力甚至都未必能够过《人间词话》。
再一个,他已经看到了那群考据学派的老头子们眼里,对周硕的爱护、赞赏以及快要溢出来的嘉许。
甚至有的人眼中,还带着一种难以言明的狂热。
那是一种学派传承者终于见到本门至高圣典现世的激动与狂热!
他如果在这时候说出半个“不”
字,恐怕都走不出这间答辩厅。
张子良毫不怀疑,这些平日里看起来和蔼可亲的老头子们,那几个看上去甚至比他还老、随时都可能断气的老头子们,绝对会为了维护这部足以光耀他们考据学门楣的巨着,以及周硕这个“天降紫微星”
,而跟他拼命。
陈观堂见没有人反对,又继续问道:“那么,基于《古文尚书疏证》这部着作所展现出的、无可争议的卓越学术水准与开创性贡献,我提议,授予其作者周硕同学文学硕士与文学博士双学位。
同意此提议的评审,请举手。”
依旧没有人反对,评审席上的专家们举起手臂的度,甚至比刚才还要快,还要整齐划一。
开什么国际玩笑,在座的评审专家、教授、学者们,他们的学术成果,根本就没有一个能够与之比肩的,如果这样的成果都不能获得博士学位,那他们不得羞愧得上吊?
陈观堂见此,满意的点了点头。
“现在我宣布,”
陈观堂的声音在寂静的答辩厅里显得格外洪亮而庄重,“经过答辩委员会全体专家的审议与质询,一致认为——”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屏息凝神的面孔,最终落在周硕平静而从容的脸上。
“周硕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古文尚书疏证》,资料浩博、论证缜密、前人所未,其学术价值与原创性,已达到乃至远本专业博士学术水平的要求!
其硕士阶段应修课程与研究成果,亦已由学院审核通过,完全达标!”
“因此,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决议:授予周硕同学文学硕士与文学博士双学位!”
“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祝贺周硕同学!
祝贺我们京大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
陈观堂的话音落下,台下有着一瞬间的寂静,似乎在消化着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
22岁的文学博士!
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世界级文坛大师!
然后激烈的掌声就淹没了整个礼堂。
那些白苍苍的考据派老先生们激动得满脸红光,手掌拍得通红也毫不在意,仿佛要将毕生的欣慰与激动都倾注在这掌声里。
旁听席上的学生们更是用力鼓掌,眼神里充满了震撼和仰慕,他们见证了一个传奇的诞生,一个让他们望尘莫及,却又与有荣焉的传奇。
良久,掌声终于停息。
陈观堂看了一眼下面的评审,以及旁听的学生们,目光又回到周硕身上,微笑着说:“周博士,按照流程,请你做最后陈述。”
周硕微微向评审席和观众席鞠躬,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声音清晰而沉稳:
“感谢陈院长,感谢各位评审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和深入质询。
感谢我的导师刘清澜教授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