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同出一脉(1 / 3)

《古文尚书疏证》全文大约4o万字。

因为版本不同,字数也不尽相同。

原作者阎若璩其实并没定稿,通行版的《古文尚书疏证》不过只有八卷。

后来阎若璩的孙子阎学林搜集祖父的遗稿,刊印了补足本,共有十二卷。

但是阎学林有点菜了,他补足的四卷和祖父的原本差距太大,因此,在后世,最权威、最通行的,还是八卷版《古文尚书疏证》。

周硕选择的是由中华书局点校的版本,全文共38万字。

除去自序和附录中不该有的内容,至少也有37万字。

周硕大约花了半个月,才把它写了出来,交给了自己的导师刘清澜教授。

刘清澜花了足足两天才看完了这本着作。

看完之后,刘清澜不由得长长吐出一口气:“学术界将要地震了……”

刘清澜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把这本专着交给文学院院长陈观堂,而是拿给了师兄王立元看。

王立元看完这本专着,不由得泪流满面:“祖师爷保佑!

我们这一派,终于又要在师弟手上大兴了!”

这可不是这可不是王立元在夸大其词。

而是必然。

周硕的《人间词话》本就属于文学批评理论的前沿成果,单靠这一部着作,就可以衍生出无数专业论文。

更别提这一本《古文尚书疏证》,如此鸿篇巨着,更是不知道要从中衍生出多少篇高质量的考据论文,养活多少博士硕士了!

而要从这两部专着中寻找新的课题,让谁来指导能过周硕这个原作者?

……

刘清澜把周硕的新“论文”

送到院长办公室的时候,陈观堂正在喝茶。

见刘清澜来了,陈观堂不由得笑了一声:“刘教授来了?真是稀客呀!

不知道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当然是我学生的风。”

刘清澜一笑,“诺,周硕又写了一本专着,想用它同时直接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

“嗯?周硕又有新成果?”

陈观堂一听是周硕的专着,马上来了精神,但听到周硕想同时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还是有点迟疑,“直接拿两个学位?这可不太好办呐!”

上次周硕用不符合论文规范的专着申请学士学位,都有人从中阻挠,这次凭借一本着作就申请两个学位,阻力只会更大。

“其实他还年轻,,不要那么着急的……”

陈观堂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刘清澜打断了:“我建议你还是先看看这本专着再说。”

刘清澜将打印好的《古文尚书疏证》放在桌子上,陈观堂拿起来一看,一眼就看到了封面上的“古文尚书疏证”

几个大字。

“疏证?考据学派的东西?”

陈观堂一惊,“周硕这次的步子,跨得可真够大的!”

疏就是解释,证就是证明,所谓疏证,就是一种通过广泛搜集证据来对古籍文本进行阐释、考辨和证明的研究方法。

这是考据学的专有名词,陈观堂作为文学院院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

陈观堂翻开书,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古文。

“……”

这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期间陈观堂甚至拿出了书架上的一些书,查阅起来。

当他看完这部38万字的文言学术专着之后,已经完全说不出来话来。

-----------------

周硕这次的答辩,依旧是避开了普通本科生的答辩高峰,被安排到了四月份。

还是和上次一样,公开答辩。

依旧和上次一样的大请特请的评审专家,以及挤满小礼堂的旁听学生。

这次提问的专家、教授、学者很多,但学生却一个也没有。

不是他们不想提问,而是他们的水平摆在那里,根本就问不出来。

来旁听的数学生们,虽然都是天之骄子,虽然在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上,都已经勉强算得上是登堂入室了。

但对于古典文献,他们的水平还是不太够用的。

他们连《尚书》,都未能完全理解透彻。

更不要提《古文尚书》的真伪,进行考证。

这完全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他们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问,又该问些什么。

他们仰望着那个在评审们的近乎刁难的连环提问之下,从容不迫,以自己严谨的考证,严密的逻辑,回答着每一个问题的身影,就好像两年前一样。

那个身影在他们心里无限拔高,直至难以仰望,他们才恍然惊觉:

“原来我们和他的差距,居然已经这么大了!”

评审席上的专家、教授、学者们,只有极少数是两年前来过的人,更多的,还是全新的、陌生的面孔。

因为周硕的研究方向,与两年前完全不同。

两年前来的专家们,多是文学批评、古典美学,以及哲学领域的大牛。

而今天来

最新小说: 砯崖2 重回78:从救下妻女开始逆转人生 仙子总想坏我道心 身份都没曝光,未婚妻就死心塌地了 大学刚毕业,我住进高中女老师家 许你爱我 父子都爱绿茶,我去边关养狼! 墨总,你的白月光回来了 生命倒计时还在报复我,得知真相后妻子疯了 穿越异界,我在高考写出滕王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