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想要封禪的李世民,坦白的李承乾
贞观十一年,一大清早,太极殿前,
大唐太子李承乾,早早地就在太极殿外等待著。
他之所以没有进去,是因为今日乃是例行的早朝。
而他,准备在早朝之后,再告知父皇有关他这段时间的见闻。
太极殿中,群臣毕至。
大唐皇帝李世民坐在首位的软榻之上,他的左右两边,分別跪坐著一批手持(hu)板的文武百官。
“怎么又提起封禪的事情了”
李世民雄厚的声音在首位响起。
“陛下的功德,天下人有目共睹,是到封禪的时候了,时不可失,天不可违啊,现在封禪,臣等认为,已经算晚了。”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面对著封禪的请求,李世民不动神色地说道。
“你们啊,都认为封禪是帝王的盛事,朕不这样看,如果天下太平,家给人足,即使不封禪,
有什么不完满吗”
“这—”
“以前秦始皇封禪,汉文帝不封禪,难道后来人就觉得汉文帝不如秦始皇吗”
话虽如此,但是实际上,李世民心里,其实一直都想要封禪的。
不说那些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就说自有史料记载以来,但凡有所建树的帝王,都会前往泰山封禪。
诸如秦始皇贏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等。
可以说,没有哪个政绩斐然的帝王,不想去泰山封禪,他也是如此。
曾经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就曾在《白虎通德论》中说,帝王封禪泰山,代表帝王受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更是向上天报告帝王的功绩。
而这一切,是要在国泰民安、天下大治的环境下进行。
李世民觉得,凭藉现在他的功绩,应该是可以封禪了。
但是,身为一个合格的帝王,可不是他自己认为就行的,还得试试看大臣们对封禪之事的看法。
这便是他说不想封禪的原因“封禪表示的是君王的功绩,而君王之所以有功绩,是因为他治理天下的结果。”
李世民嘴角掛著笑意,右手轻授鬍鬚。
这番话可以说甚合他意,就看其他大臣的看法了。
李世民环顾大殿一周,大多数臣子低头俯身,显然也是同意这个说辞的。
但是
李世民的目光,很快锁定在一人的身上。
那人並未像其他人一般,认同这个看法,而是翻了个白眼。
察觉到这一幕,李世民脸上的笑意顿时收起。
直觉告诉他,这人要搞事了。
与李世民料想地不差,就见那人手持板站了出来。
“臣以为不可。”
说话之人,正是大唐如今的郑国公,尚书右丞魏徵。
对於魏徵的反对,李世民毫不意外。
每次他想到一个好主意,魏徵这傢伙,总是要和他唱反调。
不过嘛,话虽如此,但是魏徵说的话,又令人不得不信服。
所以他对魏徵,是又爱又恨。
就是不知道这次,魏徵又会用何等的方式与他辩驳。
念及至此,李世民直接用手指了指面前的魏徵。
“魏徵,你不同意封禪,因为朕的功不高”
“陛下当然功高。”
“德不厚”
“陛下当然德厚。”
“华夏不安定”
“华夏当然安定。”
当即,李世民的嗓音突然提高了几度。
“四夷不宾服”
“四夷当然宾服。”
“五穀不丰登”
“五穀当然丰登。
“符瑞未至”
“符瑞当然有符瑞。”
“那你为什么不同意”
李世民直接摊牌了,不装了。
这六点,他全部完成,如今的大唐,可以说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加之还有那些亩產千斤的作物,可以预见的是,大唐將会迎来一个,远超其他朝代的盛世。
就这,魏徵还是不同意他封禪,那他倒想要问问魏徵。
魏徵手持板,不急不慌,徐徐说道。
“虽然如今大唐,有陛下所说的六点,但是我们承受的,乃是隋末大乱之后,人丁户口还未恢復,仓原还有些空虚,而封禪,必定要车驾东巡,千乘万骑。
沿途供应的,朝廷费的,都不是容易负担的。
並且陛下封禪泰山,各国首领,远方夷族必然跟隨,而现如今,伊水洛水至东汉这一途,人烟稀少,灌木丛生,这是要將戎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