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动地抱在一起。
场面一度有些失控,那是长期压抑后的情感宣泄。
向拯民看着台下激动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些政策触及的是最根本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但看到百姓们如此反应,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政策宣布完毕,庞大的行政机器立刻开动起来。而负责这其中最繁琐、也最核心的户籍统计与土地清丈工作的,正是覃玉。
这是一个浩大得令人望而生畏的工程。施南府下辖五县之地,刚刚经历战乱和制度变革,人口流动频繁,情况错综复杂。
但覃玉没有丝毫畏难。她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能力和耐心。她将从施南府学堂中培养出来的、粗通文墨和算学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又招募了一批做事细致的流民,组成了数十支户籍统计工作队。
她亲自编写了统计表格和注意事项,要求工作队必须挨家挨户走访,详细记录每户的人口、年龄、原有职业、现有状况。对于流民,更是要耐心询问原籍、流亡原因,确保信息准确。
工作队打着“白虎旗”,带着干粮,深入每一个村寨,每一片山区。起初,一些百姓还有疑虑,不敢如实相告。但工作队态度和蔼,解释耐心,并且严格遵守纪律,绝不扰民,慢慢地赢得了信任。
覃玉则坐镇府城,每日处理各地送回来的海量信息,分类、汇总、核查。她常常工作到深夜,灯火映照着她清瘦却坚毅的面庞。柳明也全力协助,负责文书归档和协调。
与此同时,土地清丈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原有的土司田契被宣布作废,由官府重新丈量土地,划分田亩,准备分配。
工作量巨大,但整个行政体系在覃玉的梳理下,高效而有序地运转着。三个月,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覃玉便向向拯民呈报:施南府下辖五县之地,户籍登记初步完成!共统计在籍民户四万三千余户,人口约二十一万!其中,新登记的流民就占了近三成!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它意味着,向拯民对这片土地的统治,第一次有了清晰的人口数据支撑,不再是模糊的估计。
而柳明,这位饱读诗书的前朝秀才,亲眼目睹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激荡难平。他不再觉得向拯民只是“乱世枭雄”,而是看到了其身上那种“解民倒悬”的仁政色彩。他主动提笔,用他那手漂亮的楷书,撰写了一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均田颂》。
文中,他并未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废除苛政、均分田地给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赞美了这“耕者有其田”的世道新景。他将这篇文章抄录了数百份,由工作队张贴到每一个乡、每一个村的公告栏上,甚至由蒙学班的先生们念给不识字的百姓听。
“有了田,心就安了……”
“这《均田颂》写得好啊,说的就是咱们心里话!”
“以后好好种地,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均田颂》的传播,如同春风化雨,进一步安抚了民心,增强了那些刚刚获得土地和身份的流民对新政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施南府,这座曾经只是鄂西众多土司城之一的地方,如今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焕发着勃勃生机。街道上车马往来,商铺林立;城外新开垦的田地里,绿油油的秧苗迎风摆动;学堂里传出的读书声清脆悦耳;作坊区叮叮当当的响声日夜不息……
向拯民站在守备府的阁楼上,俯瞰着这座日益繁华的城市和远处安宁的乡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在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崭新的秩序,正在鄂西这片土地上,顽强地破土而出。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