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来供养帝释天,供养了十二年。帝释被感动了,就给他一个德瓶。从此以后,贫穷人就所求如愿了。我需要一个房子,向德瓶祈求,房子就现前;我需要一个宝车,七宝做的车子,车子就现前,就所求如愿。我们要问,贫穷人到底做了什么事呢?房子是他赚来的吗?也不是;宝车是他赚来的吗?也不是。他是靠德瓶而所求如愿。
一般的果报,按照唯识叫异熟果,这个是合理的因果解释。就是因跟果是不同时,异时而熟,你今生在修福,但是很痛苦,正常。因为你现在布施、持戒的果报还没有现前,我们正常的因果是隔代受报。理论上来说,你今生所修的因地,今生都没有显现,就算显现也是花报。我们佛教的因果思想,正常叫做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正常的因果论是因果不同时,你今生受用前世的果报,来生受用今生的果报。你今生修福持戒还很痛苦,非常正常。因为你今生是受用前生的果报,这个是因果不同时。
但是有些圆顿的法门,比方说净土宗这种本尊相应法,它就有办法因果同时。今生忆佛念佛,你在今生受用,净土宗你没有经过死亡。诸位,你知道你是今生往生,还是来生往生吗?对,你是今生往生,往生是临命终时,表示没有经过死亡阶段。诸位,我们没有经过死亡,往生的时候就是你今生的心态。你要死亡,就不是临命终,就是密宗的中阴身超度法,那就很困难。你还是人的果报的时候,就要往生。净土宗是你今生忆佛念佛,就在你今生的生命就能够受用极乐世界,没有经过隔世,这个就是因果同时,说明花果同时的道理。
接下来我们看最后光明。“有大光明,化做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於中现。”在宝树的树叶中化出光明,干什么用呢?显现三千世界的佛事,现前。我们看总结。
观成之相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总结观名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观无量寿佛经》—
这地方总结,观想的方法必须要由粗到细。先观地上的栏楯、树干、枝叶、花果,由粗到细,一一往上,由粗到细观上去,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说明。我们以前叫做“取相分别”,就在娑婆世界的人我事相的相状分别;现在还是有相状,叫“借相修心”。但这两个心态,虽然都是相状的操作,应该是不一样,这个很重要。我们以前在操作娑婆世界相状、在分别的时候,心是“向外攀缘”的,是追求的。极乐世界的相状观照呢?它是向内“回光返照”,是安住的寂静相状。善导大师在《四帖疏》说:念想西方跟持名念佛不太一样。持名念佛不需要前方便,你就是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回到佛堂,“佛号一句佛号念诵听”,就直接可以带动起来。观想极乐世界不可以这样,你人事忙完以后,不能直接修宝树观、修大地观。你要先有一个寂静的过程,它必须要在寂静的心中,才能够把相状现出来。你必须有一个止的过程,才能够观,否则容易出事。
举一个例子,我们过去在参加斋戒会,有一天要做晚课,一般我们都是在大殿拜佛等忏公师父出来;他老人家一出来,晚课就开始。一般忏公师父在晚课前不开示,都是在晚课中间止静才开示。但是这一天很特别,还没有做晚课,老人家就拿起麦克风开示,就是有事情了。他说有些人在看佛像,就一直看、一直看,这是不对的,这样容易出事的。可能他老人家看到有些人看佛像眼神不对了,老人家是高手,一看就知道。会出事容易着魔。不是影像有错,是你用攀缘心看佛像,就不是借相修心了。诸位,你用攀缘心来观想极乐世界的宝树,那还是取相分别。你不是借相,你的心态是在执著攀缘。
所以,当你要把极乐世界的大地、宝树、莲花现前之前,请做一个动作——把心静下来。你用有所得的攀缘心观宝树,那就不对了。善导大师在讲借相的时候特别强调,你必须让心寂静。善导大师说为什么修大地,开始观之前,要让你先观水,见水澄净!就是让你的心如止水,这个是表法。比方说你的欢喜是大地、宝树,或者你相应的是莲花,都没关系;请你先把心安住、把六根收摄了,再把莲花、宝树现出来。你要有“都摄六根”的过程,不像持名,持名它本身就是收摄性的,它不需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