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间念头一转,你看他的脸色就改变了,就是颠倒妄想。
一般来说,临终人第一个现的是业力。但是这个人如果持戒清净、忏悔业障的话,他临终的时候是很安详的。但是他在安详的表面当中,内心的盲点地雷会触动的,那个颠倒妄想如果没有调伏的话,他念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间起一个颠倒妄想,他如果没有转过去,这个佛号也就前功尽弃了。
因为什么?憨山大师说的好,因为这个颠倒妄想你没有对治,它是熟境界,你念佛是一天就念两个小时,你打这个颠倒妄想打了生生世世,怎么会是它的对手呢?所以,你如果不用理观来调伏它,只是平常都用佛号去压抑它,你平时压的住,临终压不住了。所以,我们透过昨天的忏悔业障,现在开始修习理观。
我们昨天处理了外在的业力问题,今天开始要处理内心的问题了,我们内心到底有些什么地雷?有些什么盲点?在临终之前你要找到一个对治的方法。因为它一定会出现!你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说:欸,我这个人平常挺好的,平常挺好的跟临终挺好是两码事。所以,我们来看看怎么样从颠倒妄想当中,而产生一种出离、解脱的力量。
乙二、解脱道(分三:丙一、总标。丙二、别明。丙三、结示。)
我们分成三段: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第一个,我们看总标,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丙一、总标
一、生死轮回: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周而复始,辗转相续,毫无意义。
二、出世涅槃:涅槃寂静、寂静安乐。
我想所有的修行只有一个原则,叫做以愿导行。佛教的修学跟外道的修学最大的差别,它一定有道前基础,就是有愿力。为什么我们先有一种出离的愿力,才可以做调伏的智慧理观呢?举一个例子说有一棵有毒的树,这个树都长出有毒的水果出来。虽然你有一个很锋利的刀,但是砍树的时候力道薄弱,你根本不想砍,或者砍这个刀的时候有所保留,这个树是砍不断的。即便刀如此的锋利,因为你没有下百分之百的决心。
把树砍断必须要两个条件:第一个这把刀是锋利的;第二个砍树的人决心是百分之百的,我一定要断离。所以,愿力跟行持缺一不可,我们必须要先做一个心理建设,就是说你必须对轮回有出离的愿力,一种誓愿。
首先,我们在生命当中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继续再轮回;第二个成就一种出世的涅槃。比方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它是跟出世涅槃相应的。首先我们来看轮回的两种过失,就是你在三界得果报:第一个是诸行无常。第二个是诸法无我。我们今生可能会透过持戒、拜忏,积集了一个广大的善业力。这个善业力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把善业力投到三界里面得果报;第二个你把善业力回向到净土去,莲花化身。
我们来假想一下,如果你把今生布施、持戒、拜忏的善业,跑到轮回里面来会有什么后果?第一个、你的快乐是不安稳的。诸位!你看这个世间的福报越大的人,他心越躁动。不是他想躁动,而是快乐的福报本身就是不安稳的,它变来变去。第二个、生命的快乐在变化当中,你不能主宰,没有主宰权,所以你经常会有失望跟落空的情况出现。
无常无我当中,我们把它汇归成三个观察点:第一个周而复始。生命的变化,它的问题在哪里,就是说为什么轮回,我们一直会对它产生错解,虽然生死轮回不断地伤害我们,但是我们并没有对它产生厌离呢?因为它变化多端,无法预测。如果我们在生命的经验当中永远是痛苦,那大家都跑掉了,没有人再继续留在这里。
这个轮回问题在哪里呢?它有时候快乐、有时候痛苦,这就麻烦了。它经常变化一种把戏,就是说你今生变成一个人,可能做的不是很满意,但是你做人做久也习惯了。习惯以后呢,你死了业力风一吹,就把你生命体再投到非洲去。投到非洲去,你开始觉得这个地方没什么文化,但是你又习惯了。习惯以后你死了,业力风又把你吹到欧美去了。所以说在轮回当中,你有一种没有家的感觉,问题在这里,“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祜”。轮回的问题,不是说它本身有问题,就是说它变来变去。
我们本来对某一个环境、人、事、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