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面。我们看戊四、大妄语戒。
《楞严经》的修学,它的重点就是希望我们的心能够从外因缘的攀缘,而拉回到对内因缘的安住,“把心带回家“。它叫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我们对真如本性无量功德的开显,《楞严经》有三块:调伏力、引导力、安住力,调伏爱取、引导菩提、安住空性。
他在整个事修的历练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对一对。前面的断婬,主要是在保护调伏力;婬心一发动,你对三界的爱取就调不住了,障碍出离。断嗔心,主要是在保护引导力,菩提心的善根;一天到晚吃肉,你的善根、慈悲的善根就没了;慈悲善根没了,你菩提心也没了,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断肉、断嗔心是在保护你的菩提心。后面盗戒跟妄语戒,主要是保护你的空正见;断你的攀缘,更微细了。
前面的偷盗是攀缘感应神通,以下的妄语戒是攀缘个人的果证。佛教的功德都不能攀缘,何况世间法;攀缘佛教的功德,也会落入重大过失,清净的功德都不允许攀缘。关键不在功德,你一旦动了攀缘,就有生死业力,关键在你的心态有问题。
戊四、大妄语戒
我们看大妄语是怎么制的?先看第一段。
犯戒过失
杂染成魔: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婬,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这个修行者是透过修学的善根力,已经调伏了杀、盗、婬三种过失。这个人不简单了,三行已圆。他通过了三种考验:不杀、不盗、不婬。假设他犯大妄语,三摩地还是不清净的。为什么?因为你攀缘心没有调伏,就有两种过失:“成爱见魔,失如来种。”第一个,你产生了我见的颠倒;第二个,破坏了大乘种性。
我们再往下看。
妄语相貌: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大妄语,简单来说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得”跟“证”有什么差别呢?“得”偏重在菩提智慧,“证”偏重在涅槃寂静。大乘的两大功德,菩提、涅槃二转依果。这是总说,我们看别示。
“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开展出来就有很多种相貌,或求世间最为尊贵殊胜的功德。比方你说你得到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辟支佛果,辟支佛他的智慧比阿罗汉更高一点;乃至于十地、地前诸位菩萨。你为什么讲出这么一个过人之法呢?你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求彼礼忏;第二个、贪其供养。你需要别人对你恭敬礼忏;第二个,你需要得到别人对你的供养。这是他的过失的相貌,我们看他最后的结果。
损德堕落: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这个修行人最后的结果是断除一切的大乘善根,消除菩萨的种性。这种消灭的方式,就像一个人断了多罗木。多罗木把它砍断,它就没有再生的功能了。所以,佛陀说这个人是永断大乘善根,已经再也建立不起大乘的知见,永沉三途的苦海,也不可能成就三昧了。佛陀讲这个话是讲的很重,这件事情我们要说一说。
佛法的修学,它的确是有次第的;你不能够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佛教的大乘修学是先有理观,再有事修。所有的经典都是先讲道理,再讲修行方法,没有例外。《楞严经》讲了三卷半,讲了真妄的道理,破妄显真。什么是真?什么是妄?怎么破妄显真?然后再讲持戒、持咒,修行方法。
我做了几年的僧教育,最怕的是什么人呢?就是行门很强,然后完全不看教理,这种人我是全世界最怕的,你最容易出错,而且出差错是没有救。一个行门强、理观弱的人一旦出错,以《楞严经》说,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