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爆胎了!
威廉姆斯这边看到梅奔先召回了汉密尔顿,顿时大喜过望。
出场圈能够快上2.6秒,那么下圈快上3秒,下下圈快上3.5秒都有可能!
因为在出场前几圈轮胎的状况是不断变好的,而车手对新轮胎的适应性也是在逐渐提高的。
只是威廉姆斯不知道的是,吴轼的适应期远比其余车手短暂。
所以要快上3.5秒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梅奔的无线电真有意思,这不是折腾罗斯伯格吗”
“对呀,这种事情为什么要说出来”
梅奔在tr里告诉罗斯伯格坏消息的操作令人无语。
虽然,从车队运营和策略上来说,告知车手情况是必要的。
梅奔异常的决策在解说们看来,是能够理解的。
在进站前,吴轼和汉密尔顿秒差不到6秒。
而吴轼一圈能够追回两秒左右,如果汉密尔顿晚两圈进站,出来后说不定就落在了吴轼身后。
这是梅奔现在完全不可接受的事情。
他们已经不会去冒任何的风险,他们必须要拿到车手世界冠军!
事实上,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吴轼会不会又被激发出死缠烂打的决心,要打个问号。
冠军和亚军对吴轼的吸引力是有区别的。
如果吴轼死缠烂打,会不会给比赛带来意外
比如说引发个红黄旗什么的。
要知道,一停的维特尔此时正在第四名。
一旦有机会,维特尔必然进站换上软胎。
到时候梅奔所面临的风险又上一层。
总而言之,局面不能被复杂化。
咔嗤!
3.1秒。
换胎速度稍慢。
汉密尔顿换好就迫不及待烧胎冲向快速通道。
当他出站时,镜头正好拍到直道上飞驰而来的吴轼。
一股子压迫感降临在观赛的梅奔车组人员身上。
唰!
汉密尔顿终究有着之前的6秒优势,吴轼再逆天也不可能追上。
“刘易斯,你和吴轼的秒差是2.9秒,尽可能带开。”
“py,尼科还没有进站吗”
“没有。”
“py。”
简短交流后,汉密尔顿也沉下心来。
出场圈的轮胎是较冷的,一圈过后,他和吴轼的秒差反而进一步缩小到了2.4秒。
这足以说明,不是大家的计算错误,而是吴轼的出场圈过于逆天。
逆天到出场圈要比汉密尔顿更快——这就是梅奔所无法预料的事情。
逆天到这圈注定会成为赛后各支车队研究的资料——
没有车队愿意再因为低估吴轼而犯下策略失误。
不过,对于梅奔来说,好消息来了。
吴轼接近汉密尔顿的情况也就到此为止。
轮胎温度上来,汉密尔顿很快拉起速度,不会再被追近。
第31圈尾,罗斯伯格进站,出来后自然已经落在了吴轼身后。
秒差足足有5.5秒!
汉密尔顿和吴轼第31圈的圈速差别却不大,引发了关注。
前者1分52秒507。
后者1分52秒501。
梅奔指挥墙的策略师眉头紧皱,怎么能够跟这么紧
黄胎的威廉姆斯比白胎快这么多吗
第一个stt的时候没有看出来啊
策略师将吴轼这几圈的遥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最后得出了结论。
吴轼此时的跑法对轮胎压力非常大,也就是说这是不可持久的跑法。
只是在看吴轼出场两圈的遥测线路时,策略师和每次复盘时一样,还是忍不住惊异。
第一圈线路不用说,出场圈因为轮胎温度必然有不同。
可是第一圈跑到一半之后,线路就和后面一圈完全拟合了。
开过赛车的人都知道,评价一个车手,不仅仅要看最快圈速,更要看其长距离巡航的稳定性。
像是吴轼这种能够两圈完全不存在波动的跑,那么你与其说这是人在跑,不如说这是输入了一串数据给机器,机器跑的。
过于精准的出入弯,过于精准的直道位置调整,过于精准的路肩利用。
简直是完美的艺术品。
他止住自己的感慨,告知汉密尔顿:
“刘易斯,再维持一圈,我们需要看看吴轼是否会跟上。”
策略师想诱使吴轼增大胎耗,这样也能够为罗斯伯格换取更多的机会。
“py。”
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