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时间并不长,可是对百胜省的影响太大了。
相对的,刘健洒脱得多。只要去走一个样子就行。反正不能强求秀才去参加科举。以前关外府就是全国最穷的地方,秀才的数量也最少。进京参加科举,需要的路费和生活花费不少,另外还要耽误在家的营生。历届进京的人都比较少。从历年的资料表明,一个也没有的次数也有好几次。在这方面,只要没有明显的漏洞,根本不会对官位造成什么影响。最多就是没有政绩,要提升很难。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何伯爵在关外府,财政的增加已经有足够的政绩了。这方面的政绩虽然不能保证升迁,至少可以保证不会无故丢官。要升官也太难了,在京城没有足够的人脉,升官简直难如登天。再说,升官有什么用?只要离开了关外府,就得不到何伯爵的那么多帮助,自己也很难再帮到何伯爵了。即使因此而丢官罢职——这种可能性极小——也无所谓,那样就可以放心地去帮何伯爵了。不说其他的,就给何伯爵当个管家也不错。
于鹏就在太平关,知道受苦受累的还是自己。现在跟汪再兴同在一个地方,想偷工减料都不行。于鹏连忙翻看资料,确定户籍在太平府的所有秀才,召集乡长、厢吏,把工作安排下去,要求必须弄清每个秀才现在所在的位置,劝告他们进京参加科举。于鹏本人也会到各地去巡视,了解情况。
刘健和蒋光烈也回到各自的辖区。蒋光烈也很积极,也召集乡长、厢吏,把任务分配下去。刘健就简单了,只是让人张贴布告,要求秀才根据情况确定自己是否进京参加科举。如果要去参加科举的,请到府台衙门报备,衙门可以组织马车送到京城。车费就不用了,其他用费个人自己准备。如今百姓成人识字已经完成,连以往的让人解说布告内容都不需要了。再说,进京参加春闱的必须是秀才,秀才还有不识字的吗?
二月初五傍晚,何伯爵走出了书房,就听见有人在议论关外府发的布告。何伯爵觉得有点好奇,就打听了一下。何伯爵听过了,笑了一下,没有说什么。
二月初六早上,小勇和小武吃过早饭,刚准备到工厂去,何伯爵突然说:“小勇,你们顺路给孙阳带个信,让他中午过来一趟,我找他有点事。”
中午,孙阳到了。何伯爵的事情多,一般只要不是紧急的事情接见他们都是饭后休息的空挡。孙阳有很多疑惑,何伯爵没有重要的事情是从来不召见他们的。但是午饭的时间到了,而何伯爵一般情况是吃饭不说事的。吃过午饭,孙阳跟着何伯爵到了书房。“孙阳,你们孙家也算是一个大家族,人才应该不少吧?你说你们一般只参加府试,从来不进京考试。这三百年一直如此吗?”
孙阳的脑袋里波动了几下。何伯爵秉承忠于大义,孝以仁慈的思想,是不怎么在乎祖训的。既然先祖的预言已经可以肯定落在何伯爵身上了,一切就说实话:“何伯爵,这是祖训。这三百年来,没有人自认为比祖宗能干,也就不会去违背祖训。即使有长于诗词经传的,也没有进京考试过。孙家现在有近千人,成了秀才的也有几十人,除在家教导子弟之外,都另有营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