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匈俘虏还乡探亲,多少也出了一些乱子。没法子的事,蒙匈本来在男女问题上比大华人开放得多。什么贞节都是他妈的鬼话。只有大华那些腐儒才会说出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来。蒙匈人爱争斗,争斗就可能有伤残死亡。蒙匈草原上狼群出没,放牧时丢命也是时有发生。蒙匈两次入侵大华,损失四万全是青壮年。赎回的人不多,都是贵族和一些家庭条件好的人。由于蒙匈战争过去了几个月,赎金也没有那么多,赎回俘虏就不知道要等到哪年哪月了。为了种族的繁衍,也为了解决生理问题,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好多女人都已经另外与其他男人住在了一起。其中你情我愿的居多,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强迫的。即使有的女人失去丈夫,也不愿意与其他人过日子。这多半是自己有足够的生活来源,能保证自己和子女的生活,也为了子女不受继父的欺凌。当初迪拜克就因为是妻子被他的弟弟强行霸占的,他的弟弟还杀了他的儿子,迪拜克才会怒火冲天。
蒙匈有一种大华最为诟病的婚姻习俗,那就是共妻。在大华,一夫多妻被认为是有能力的事,可是一女多夫是不允许的,即使寡妇再嫁都有人指指点点,娶寡妇为妻也被人看不起。当然何伯爵如今不在此例。何伯爵的婚事是政王爷亲自做主,而且何伯爵的人品、智慧、才学哪一样不是远超世人?但无论怎样,大华人是无法理解、无法认同蒙匈的共妻的。那是一个女人同时和几个男人一起生活。在大华,只有娼妓才会那么做。但娼妓毕竟还是一种职业,是一种交易,还要向官府纳税。一般女人只能与丈夫一人发生关系,如果与丈夫以外的男人有染,一经发现,游街、乱棍打死、浸猪笼等都是很正常的。
当然,蒙匈的共妻是那些生活贫困、无钱娶妻的牧民才有的,稍有地位的人都不会那样做,都把女人看做是自己专有的附属品。
蒙匈俘虏没能被赎回去,那自然是家庭经济较差。他们返乡探亲,当得知女人已经跟了别人,多数都表现很冷静。这是蒙匈草原为了种族繁衍的习俗。其中有些后任也不排斥前任,知道他们探亲只有那么一个月,或者把女人让出来,陪前任度过一个月,或者大家共同生活。当然有些女人是被强迫地跟了别人,他们就不会那么冷静了。不光是强迫霸占他们的女人,同时就霸占了他们的牛羊财产。有的按照蒙匈的传统,决斗获得女人和自己的财产的归属权,甚至杀死强迫者,获得对方的女人和财产,或被杀,什么都没有了;有的暗杀了强迫者,有的知道惹不起强迫者,都迅速离开蒙匈,返回大华。除了不能再回来的,所有探亲的蒙匈俘虏都在一个月的限期里回到了大华,甚至有个别竟然把家人都带到了大华。而且其中有极少数人还宣誓效忠何伯爵,唯一的要求是允许以后回去报仇。何惜生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蒙匈人还有一项不好的生活习惯,就是不爱洗澡。这是因为蒙匈人长年在外放牧,水源都比较珍贵,要供人饮用。洗澡浪费水,还容易污染水源。
早在何伯爵建议换马之后,政王爷就考虑换回的马怎么安排。换马的结果就是蒙匈马变成了大华马,数量还是几万匹。何伯爵说过可以卖给商人,结果前后只卖了一万多匹,跟马的总数比起来差得太远。抗旱的时候要带动水车和水泵,出去的都是蒙匈马,后来逐渐完全换成大华马,又消耗了上千匹。何伯爵的封地要带动大量机器,先是借用了几百匹,后来还是买下了,何伯爵还是没有拿现钱,说是慢慢品迭盔甲的钱。政王爷现在没有组织人开采铁矿,也懒得去组织,何况还要补工时的差价,也就同意了。何伯爵提议开设了牛马租用业务,一到农忙,百姓都可以租用牛马干活,比如耕地、运粮,才多少派上了一些用场。北街的每个府分出一千多匹,府衙雇人养马,预备百姓租用,这又就解决了一万匹。何伯爵又上书政王爷,为了备战,增大北疆士兵中骑兵的比例。比如百胜省,以前两个混成旅,步兵一万,骑兵五千,改成骑兵一万,步兵五千。政王爷当然听从了这个建议。何伯爵提议用矿石换盔甲之后,东土已经落实下来,买了几百匹。南岭太远,可能还要几天才能到。本来何伯爵还想扩大交易量的,害怕对方发展太快,自己准备不及,今后战争爆发自己要吃大亏,也就忍了。几算几算,还有近万匹。养马是很烦人的事情,要地方,那些草料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占据很宽的地方。以前是王勇的部队分出一些专门养马,养得士兵心里慌。
蒙匈人长于放牧赶马驾车,当然就得充分利用起来。
每个府何伯爵对所有宣誓效忠于他的蒙匈人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告诉他们要遵守大华的律法,一切行动必须听从吩咐,也要抽时间学习识字读书,还要养成经常洗澡的习惯。然后分出一部分去放牧,反正大连山外三十里草原还是大华的地界,就是进入蒙匈放牧也没有人会说什么。一部分人开运输队,可以承接北疆所有大路的旅客运输,以及任何商人雇佣运输货物。何伯爵派人在北疆每个府县都设置了运输队,何惜生还把初步的物流知识传授给相关的负责人,流动管理,驯养信鸽,传递商情,很快就垄断了北疆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