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尽是被抹除的真相碎片:某朝史官焚稿前的最后一瞥、某位女巫被烧死前嘴角的微笑、某个无名少年在刑场上高唱的童谣……
这些都是“不信者”的遗痕,虽被系统清除,却因情感强度过高而在现实结构中留下微弱凹陷。如今,随着方舟经过,这些凹陷逐一苏醒,化作回声涟漪,扩散至整个文明意识场。
七日后,方舟停驻于一处地下溶洞。此处位于中原腹地,地底百丈,四壁刻满远古图腾。中央一池黑水,平静如镜,倒映不出任何影像,唯有一枚青铜铃悬于池上,随无形之风轻响。
“这里是‘初啼之地’。”林瑶轻声道,“第一个说出‘我不信’的地方。”
据《火种录》残篇记载,早在三代之前,便有先民质疑祭司宣称的“天授神权”。那人姓氏无考,身份不明,只知他在献祭仪式上突然跪倒,不是拜神,而是叩首于地,说:“若神真在天上,为何只听祭司的话?”语毕,天地变色,雷火降世,将其形神俱灭。然其声波竟穿透时空,在地脉中循环千年,终凝为此铃。
沈括走上前,伸手触铃。
刹那间,整座溶洞剧烈震颤。黑水翻涌,升起一道人影??并非实体,而是由千万种语言拼凑而成的声音集合体。它没有面容,只有不断变幻的口型,重复着同一句话,用不同音调、不同文字、不同情绪:
**“我不信。”**
这是人类历史上所有反抗者的初始频率,是“不信”这一意志的原型波。它早已脱离个体存在,成为一种精神共振模式,潜伏于文明基因之中,等待被唤醒。
“我们来借力。”沈括对着虚影躬身,“借你最初的勇气,重燃后来者的火。”
那影子静止片刻,忽然张口,吐出一枚晶莹剔透的“声核”??一团凝聚了万年不甘与怀疑的纯粹意识结晶。它落入沈括掌心,瞬间融入血脉,令他双目泛起银光。
林瑶随之结印,金线自心口射出,缠绕声核,将其分化为千丝万缕;韩靖挥动断棍,残火咆哮而出,裹挟每一缕金线,注入方舟核心。三股力量交汇,形成一场前所未有的仪式:**记忆返种计划**。
他们的目标,是将“不信”的原始火种,通过梦境通道,投射进大业十二年之前的十个关键时间节点。这些节点并非帝王将相的决策时刻,而是普通人心中第一次产生怀疑的瞬间:
-隋军征高丽途中,一名小卒望着尸横遍野的战场,心想:“这真的是为了天下太平吗?”
-某村妇在丈夫被征徭役致死后,对着官差背影低声问:“难道穷人就活该倒霉?”
-少年李靖在私塾读书时,盯着《命典》中“贵贱天生”一句,心中突生怒意。
-杜伏威母亲临终前握住儿子的手:“别信他们说的命,你要自己争一口气。”
-翟让被贬为奴时,在矿井深处写下第一句反诗。
-某无名女子在被逼嫁豪族时,撕毁婚书,纵身跳崖。
-长安街头,一个盲眼老乐师弹奏禁曲,听众中有三人悄悄记下了旋律。
-江南书生夜读古籍,发现今世《史记》与祖传抄本不同,顿觉不安。
-边关守卒发现朝廷捷报与实际战况不符,首次对“圣旨”产生疑惑。
-还有一个更早的瞬间??大业元年,运河开工当日,百万民夫中,有人抬头看了眼烈日,喃喃道:“凭什么是我们流血?”
这些微不足道的念头,在当时皆如萤火般短暂,旋即被恐惧或麻木扑灭。但在系统眼中,它们却是最具威胁的“异常数据”,往往第一时间就被屏蔽、篡改、覆盖。
而现在,沈括三人要做的,就是让这些“萤火”重新燃烧,并赋予它们延续的能力。
仪式持续了整整九日。
第九日午夜,方舟爆发出刺目强光,随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