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华恍然大悟,「皇上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袁可立赞同道:「对,这也是实践出真知丶知行合一的法子。只有悟透了真知为何在实践中成功的原因,我们就能悟到真正的道理,进而能够举一反三。」
李邦华跟着说一句:「如此一来,信服者更加信服,跟随者也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不惧外界的指摘。
真正的智者面对愚者丶妄者和痴者的非议和刁难,总是不屑一顾。」
袁可立哈哈大笑,团团百气从他笑口里喷出。
「看来孟阁在此次会议中,收获匪浅啊。」
李邦华说:「节寰公,快到下午开会的时辰了,我们该去光明殿了。」
「好,走,往那边走。」
会场设在西苑大光明殿左偏殿里。
会场布局也是用新式,朱由校的御座被安排在正中,前面一张御案桌子。
两边是主席位,桌椅各两排,如两翼一般斜斜地在两边并行展开,孙承宗等二十八位制置使丶副使分坐在其中。
对面是八排整齐桌椅,每排十六位,整齐划一的一个长方形。
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块木牌,上面有每人的名字,按照名字入座。
然后每个座位的桌子上摆着一份会议议程,一个笔记本,一支铅笔,还有一个景德镇的缠丝花枝牡丹有盖白瓷茶杯。
小黄门们会定时沿着座位前的空隙,拎着铜水壶,给茶杯里续上热水。
一个时辰后会有一刻钟的休息时间,与会者出去走走,或者去不远处新修的两个可冲水的卫生间解决内急问题。
小黄门们则趁着这空闲时间给与会者重新换上新茶...
井然有序。
也十分人性化。
以前早朝丶御门朝议丶皇极殿朝议,但凡面圣,大臣们进了午门就得忍着,除非是得到特恩,才能去「官厅」里用马桶解决内急。
整个紫禁城没有一间茅厕,皇上皇后解决内急,都得用马桶。
天启五年八月,内承运库收到魏忠贤从天津解送的第一批银子开始,西苑就开始挖沟渠,修建暗渠和埋设下水管道,为修建洗浴室和卫生间做准备。
一直施工到天启六年夏天,西苑南半部分的排水管道和暗渠一一铺设完成,还预留了给水管道的空间。
谦翼门内的制置司是大明第一个用上公共卫生间的官署衙门..:
天启六年秋年,西苑完成给水官道部分铺设,在南北各修了一座水塔,用畜力抽水上去,西苑和制置司丶制军院开始用上自来水,卫生间有了抽水马桶。
袁可立和李邦华走进左偏殿,里面热气腾腾,袁可立和李邦华坐上主席位,不过袁可立位置靠中间,李邦华的座位在最左边。
大家陆续落座,跟左右的同僚们闲聊着。
到了未正两刻(下午两点半),殿门口响起三声清脆的云板声,传遍殿内,接着一声洪亮的声音响起。
「圣驾到!」
会场瞬间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