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同人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289章 王元姬

第289章 王元姬(3 / 7)

p>

出嫁前一晚,王朗把元姬叫到书房,递给她一本自己手抄的《礼记》,扉页上写着“守正、明辨、包容、坚韧”八个字。“惠君,”王朗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嫁入钟家,不比在自家自在。

钟家是重臣之家,朝堂上的风波迟早会波及到家里。

你要记住这八个字:守正,不做亏心事;明辨,看清人和事;包容,善待身边人;坚韧,扛过难走的路。”

元姬接过书,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爹爹,女儿记住了。”

出嫁那日,洛阳城飘着细雪,元姬穿着大红的嫁衣,坐在花轿里,手里紧紧攥着那本《礼记》。

花轿从王宅出发,经过朱雀大街,往钟府去。

她掀起轿帘的一角,看着外面的雪景,忽然想起七岁时父亲教她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她知道,从踏入钟府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将不再只有书墨香,还有柴米油盐,更有乱世朝堂的风风雨雨。

但她不害怕——因为父亲教她的道理,母亲教她的温柔,还有那个在梅树下与她聊得投机的少年,都成了她心里的底气。

元姬嫁入钟府时,司马昭刚满十六岁。

两人虽有婚约在前,却仍带着几分少年少女的羞涩。

钟府的规矩比王宅严,下人们各司其职,连走路都要轻手轻脚。

元姬初来乍到,先跟着婆母张氏学打理内宅——张氏是钟繇的继室,性子温和,对元姬颇为疼惜,却也不放松对她的要求。

每日清晨,元姬要先去给婆母请安,然后查看内宅的用度账册,再去库房清点物资。

钟府人多,光是丫鬟仆妇就有上百人,难免有口角争执。

有一次,负责洗衣的张嬷嬷和负责缝补的李嬷嬷因为一块绸缎吵了起来——张嬷嬷说李嬷嬷私藏了上好的蜀锦,李嬷嬷说张嬷嬷故意把她缝好的衣物洗坏了。

两人吵到元姬面前,都红着脸要讨公道。

元姬没立刻断对错,而是先让两人坐下,给她们各倒了杯茶,轻声道:“张嬷嬷,您说李嬷嬷私藏蜀锦,可有证据?李嬷嬷,您说衣物被洗坏,是哪件衣物,坏在了哪里?”

张嬷嬷愣了愣,支支吾吾说不出证据;李嬷嬷则起身去拿衣物,指着领口处的一道裂口说:“就是这件,昨日刚缝好的,今日洗了就裂了。”

元姬拿起衣物看了看,又摸了摸布料,笑道:“李嬷嬷,这布料是去年的旧锦,经纬已经有些松了,您缝的时候用的线太粗,又缝得太紧,洗的时候一泡,线一缩,自然就裂了。不是张嬷嬷洗坏的。”

又转向张嬷嬷:“张嬷嬷,蜀锦是府里的贵重物,都有账册记录,李嬷嬷若真私藏,账册上定会有缺漏,您若怀疑,咱们可以一起去查账册,可不能凭空冤枉人。”

两人听了,都低下了头,互相道歉。元姬又道:“咱们在一个府里做事,就像一家人,有话好好说,别伤了和气。今后若是有误会,先想想有没有证据,再想想是不是有别的原因,别一上来就吵架。”

自那以后,内宅的人都知道,这位少夫人虽年轻,却明事理、有分寸,再也没人敢随意争执。

司马昭起初还担心元姬应付不来内宅之事,见她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心中既佩服又欢喜。

每晚他从外面回来,元姬都会备好热茶和点心,等他一起吃饭。

两人饭后常坐在书房里,司马昭说起白天在朝堂上听到的事,元姬便静静听着,偶尔提出自己的看法。

太和四年,钟繇病重,卧床不起。

府里的大事小事都落到了司马昭肩上,他既要处理朝堂公务,又要照看父亲,忙得焦头烂额,有时回到家,连饭都顾不上吃。

元姬看在眼里,便主动分担——她每日亲自去给钟繇煎药,守在床边照顾,还把内宅的事安排得妥妥当当,不让司马昭分心。

钟繇清醒的时候,见元姬端着药碗,小心翼翼地喂自己喝,便拉着她的手说:“惠君,委屈你了。昭儿性子急,有时说话直,你多担待。”

元姬轻声道:“公公放心,二郎待我很好。您安心养病,府里的事有我呢。”

钟繇叹了口气,又道:“如今朝堂上不太平,曹爽(大将军)和司马懿(太尉)明争暗斗,昭儿年轻,容易被卷进去。你要多劝劝他,凡事忍一忍,别冲动。”元姬点头:“儿媳记住了。”

钟繇去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如何拯救德意志 农民将军 中国古代名人传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太后娘娘请开门,奴才来请安了 抗战:我能读心,你拿什么赢 古人看我玩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