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孔融(3 / 4)

寰内,不以封建诸侯”,试图削弱曹操的封邑势力,维护汉室中央集权。

当时曹操已被封为魏公,势力日益膨胀,孔融的这一建议无疑是直接挑战他的权威。

曹操召集谋士商议,郭嘉说:

“孔融虽有才,却不识时务,若不加以遏制,恐动摇人心。”

曹操深以为然,开始暗中收集孔融的言行,寻找除掉他的机会。

孔融的种种言行,在曹操眼中已成为阻碍其霸业的绊脚石。

但孔融是士林领袖,

“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他的府邸每日都有士人拜访,探讨时政、交流学问,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曹操碍于其声望,一直隐忍未发,暗中却在等待时机。

当时的尚书令荀彧曾劝孔融:

“曹公权重,先生若与之相争,恐难自保,何不稍作退让?”

孔融答道: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身为汉臣,岂能屈从权臣?”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终于下定决心除掉孔融。

此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权势稳固,而孔融仍在朝堂上直言不讳地批评曹操的政策,甚至公开反对曹操进位魏公。

曹操认为,若不除去孔融,必成后患。

他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罪名有三:

一是“招合徒众,欲规不轨”,称孔融与祢衡等人结党,非议朝政,曾说“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指“刘”,暗指汉朝将亡,孔融欲取而代之);

二是“谤讪朝廷”,说孔融曾言“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借此攻击孔融违背孝道;

三是“大逆不道”,指责孔融对孙权使者出言不逊,称“江东鼠辈,不足与谋”,有损朝廷威严。

这些罪名中,“不孝”一条尤为致命。

在以儒家伦理为根基的东汉社会,孝道是立身之本,更是治国之基,孔融被冠以“不孝”之名,瞬间从士林楷模沦为众矢之的。

路粹的奏疏公布后,朝野震动,许多曾敬仰孔融的人也因“不孝”罪名而对他产生质疑。

曹操顺势下令将孔融逮捕下狱。

孔融入狱后,依旧不改其风骨,面对狱卒的审问,他神色坦然,一一驳斥诬告之词。

他说:“我与祢衡相交,不过是谈诗论文,何来结党不轨?至于父子母子之言,不过是一时戏语,怎能断章取义,污蔑我不孝?”

但在曹操的操控下,这些辩解都无济于事。

不久后,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时年五十六岁。

临刑前,孔融望着天空,长叹道:

“我不负汉室,只恨未能见中兴之日。”

他的妻子儿女也未能幸免,一同被诛杀。

此前,孔融的儿子九岁,女儿七岁,因年幼被寄养在亲戚家,得知父亲将被处死,儿女二人正在下棋,旁人劝他们逃走,男孩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句话后来成为千古名句,展现了孔家子女的聪慧与从容。

孔融之死,震动天下。

当时的名士脂习曾抚尸痛哭:

“文举舍我死,吾何用生为?”

脂习因此被曹操逮捕,险些丧命,后因众人求情才得以释放。

可见孔融的人格魅力之深,能让友人甘愿为其冒险。

他的悲剧,既是个人性格的必然——过于刚直,不懂得在乱世中变通,坚守“士可杀不可辱”的信念;

更是时代的缩影——建安年间,汉室衰微,群雄逐鹿,坚守道义的文人在强权面前,往往难逃被吞噬的命运。

正如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所说:

“孔融高才倨傲,不能审时度势,终致祸败,悲夫!”

孔融不仅是政坛上的斗士,更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他与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并称“建安七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

这一评价既肯定了他的文学才华,也指出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红楼群芳谱 苏定方演义 中国古代名人传 农民将军 世威大帝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如何拯救德意志 古人看我玩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