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的士兵都经过专门的训练,熟悉漠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鲜卑、匈奴等部落的风俗习惯,具备潜伏、侦察、传递情报等能力。
侦察部队在漠北草原、匈奴驻牧地等地区设立了多个情报点,及时收集敌军的动向和情报,并通过烽火、信使等方式传递回北疆。
同时,杨帆还与乌桓、高句骊等盟友建立了情报共享机制,盟友一旦获得重要情报,会及时传递给汉朝,形成了一张覆盖北疆及周边地区的情报网络。
北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了汉族外,还有鲜卑、匈奴、乌桓、高句骊等多个民族。
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与和谐共处,杨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推广汉文化教育:杨帆在玄菟郡的各个州县设立“学堂”
,招收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子弟入学,教授汉字、儒家经典、兵法等知识。
学堂的老师由中原地区的儒生担任,同时配备少数民族的助教,帮助少数民族子弟理解汉文化知识。
为了鼓励少数民族子弟入学,杨帆下令免除少数民族子弟的学费,还为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到中平六年,北疆共设立学堂5o所,招收学生1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子弟占4o。
尊重少数民族习俗:杨帆下令,禁止汉族官员和百姓歧视、欺压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鲜卑的“祭天节”
、匈奴的“赛马节”
等,杨帆还会派遣官员前往祝贺,并赠送礼物。
同时,杨帆还允许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官方文书中,除了使用汉字外,还会附上少数民族的文字,方便少数民族理解。
民族通婚的鼓励: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杨帆鼓励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汉族男子娶少数民族女子为妻,可免除3年的赋税;少数民族男子娶汉族女子为妻,可获得5亩土地和1头耕牛。
同时,杨帆还在各州县设立“婚姻登记处”
,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婚姻提供登记和保障服务。
到中平六年,北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通婚人数达到了5ooo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民族议事制度的建立:杨帆在玄菟郡设立了“民族议事会”
,由汉族、鲜卑、匈奴等民族的代表组成,每个民族的代表人数根据人口比例确定。
民族议事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北疆的治理政策、经济展、民族关系等问题,各民族代表均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杨帆会认真听取各民族代表的意见,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各民族的利益,确保北疆的治理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支持和认可。
秃树机能率领2万西部鲜卑残部西迁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西迁路线需穿越茫茫戈壁和雪山,沿途水源稀缺、食物匮乏,且时常遭遇沙尘暴和狼群袭击。
出前,秃树机能虽从西漠绿洲携带了5万石粮食和1万头牛羊,但仅够支撑部队一个月的消耗。
中平五年夏五月,部队行至“流沙戈壁”
时,遭遇了一场特大沙尘暴。
狂风卷着沙石,遮天蔽日,士兵们根本无法睁眼,战马受惊狂奔,不少士兵和牛羊被风沙掩埋。
秃树机能当机立断,下令士兵们用羊毛帐搭建临时避风棚,将牛羊集中在避风棚中央,自己则骑着战马,在风沙中来回巡查,安抚士兵情绪。
沙尘暴持续了三天三夜,待风沙散去后,部队清点人数,现有3oo名士兵失踪,2ooo头牛羊死亡,粮食也被风沙掩埋了近一半。
更严峻的是,戈壁中唯一的水源“月牙泉”
已被当地的羌人部落占据。
羌人部落领烧当羌见鲜卑残部疲惫不堪,便派人向秃树机能索要“过路费”
,要求鲜卑部落留下5oo匹战马和1ooo张羊皮,否则不让他们取水。
秃树机能深知水源的重要性,若不答应羌人的要求,部队不出三天就会因缺水而溃败。
但他又不愿轻易交出珍贵的战马,于是决定与烧当羌谈判。
谈判中,秃树机能提出,愿意与羌人部落结成“互助联盟”
:鲜卑部落可教授羌人冶铁和骑兵战术,帮助羌人抵御周边部落的入侵;羌人则需为鲜卑部队提供水源和食物,并指引西迁路线。
烧当羌见鲜卑部落仍有一定实力,且能提供实际帮助,便答应了结盟请求。
此后,在羌人的指引下,鲜卑部队顺利穿越流沙戈壁,抵达了雪山脚下的“疏勒河谷”
。
疏勒河谷虽有水源和草地,但气温极低,六月仍飘着雪花。
士兵们大多穿着单薄的羊皮袄,不少人患上了风寒。
秃树机能立即组织士兵搭建保暖帐篷,用羊皮和羊毛缝制厚衣,同时让萨满为患病士兵熬制草药。
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他还派遣5ooo名士兵前往河谷周边狩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