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并匈奴土地。
2提出新盟约:提议鲜卑与匈奴达成“互不侵犯、联合抗汉”
的盟约,约定若汉军再次北上,鲜卑出兵15万,匈奴出兵5万,共同抵御;战后所得土地、财物,按出兵比例分配。
3挑拨汉匈关系:向于夫罗透露,汉军在黑风口之战后,已开始在漠南边境修建堡垒,囤积粮草,意图逐步蚕食漠南草原——这正是匈奴的核心驻牧地。
库莫奚抵达匈奴大营后,按檀石槐的吩咐行事。
于夫罗本就对汉军心存忌惮,听闻汉军在漠南修堡垒,顿时坐不住了。
再加上库莫奚带来的厚礼和澄清,他很快打消了对鲜卑的疑虑,当场与库莫奚签订了新盟约,并承诺将在半年内训练出5万精锐骑兵,随时准备与鲜卑联手。
除了匈奴,檀石槐还派人联络了草原西部的“乌孙国”
和东部的“扶余国”
。
乌孙国与汉朝素有摩擦,欣然同意与鲜卑互通有无,为其提供西域的铁器和药材;扶余国则畏惧鲜卑的势力,答应每年向鲜卑缴纳1o万石粮食,换取鲜卑不侵犯其边境。
通过一系列外交操作,鲜卑不仅化解了孤立无援的困境,还获得了物资支持和潜在盟友,为日后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杨帆率领汉军凯旋回玄菟郡治所高句骊城时,城内百姓早已在街道两侧摆上酒肉,欢呼声响彻云霄。
但杨帆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檀石槐绝非轻易认输之人,鲜卑必然会卷土重来。
入城次日,他便召集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及郭嘉、戏志才、徐庶、沮授四位军师,召开了“北疆防御战略会议”
。
“此次击败鲜卑,不过是暂时遏制了其南下的势头,”
杨帆站在沙盘前,指着漠北的方向,“檀石槐雄才大略,鲜卑各部根基未断,用不了多久,他们定会再次来袭。
我们必须趁此机会,加固北疆防御,让玄菟郡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第一步:修建防御工事,构建“三道防线”
根据徐庶提出的“地理防御论”
,杨帆决定在玄菟郡北部构建“三道防线”
,层层递进,抵御鲜卑骑兵:
1第一道防线:边境堡垒群
-选址与修建:在玄菟郡与鲜卑接壤的边境线上,每隔5o里修建一座堡垒,共修建2o座。
堡垒选用夯土与石块混合建造,高5丈,宽3丈,墙体外侧陡峭,内侧设有阶梯,可供士兵上下;堡垒顶部搭建箭楼,每座箭楼配备1o名弓箭手,可俯瞰周边2o里范围;堡垒内部设有粮仓、水井、兵器库,可容纳5oo名士兵长期驻守。
-兵力部署:从步兵中抽调1万名士兵,每座堡垒驻守5oo人,由经验丰富的校尉统领。
同时,在堡垒之间修建“烽火台”
,一旦现鲜卑骑兵,立即点燃烽火,相邻堡垒看到后依次传递,确保消息能在半个时辰内传到高句骊城。
2第二道防线:黑风口防御枢纽
-加固原有工事:黑风口是汉军此前大败鲜卑的地方,地势险要,杨帆下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固:将原有战壕加深至4尺,加宽至3尺,战壕底部铺设尖刺;在战壕前方增设三层拒马墙,每层拒马墙之间用铁链连接,形成密集的防御网;在黑风口两侧的山坡上,修建1o座“弩箭台”
,每座弩箭台配备2架床弩,可射巨型箭矢,射程达3oo步,能穿透重骑兵的铁甲。
-常驻兵力:任命魏延为黑风口守将,率领3万步兵、2万弓箭手常驻于此。
同时,配备5ooo匹战马,组成“机动小队”
,由赵云的副将陈到统领,可在黑风口周边5o里范围内巡逻,及时支援各处防御点。
3第三道防线:高句骊城核心防御
-扩建城墙:将高句骊城的城墙加高至6丈,加宽至4丈,墙体外侧包裹一层铁皮,增强防御能力;在城墙四周挖掘宽1o丈、深5丈的护城河,护城河上架设吊桥,夜间或战时收起吊桥,断绝入城通道。
-储备物资:在城内修建1o座大型粮仓,从玄菟郡各县及周边郡国征集粮食5oo万石,储存其中;同时,扩建铁匠铺和弓箭作坊,确保每月能打造1万件武器、1o万支箭支;在城中心修建“中军大营”
,可容纳1o万大军驻扎,作为北疆防御的指挥中心。
第二步:整顿军队,提升战力
战后汉军虽损失不大(仅伤亡3万余人),但士兵疲惫,且部分士兵因胜利产生了懈怠情绪。
杨帆与郭嘉、戏志才商议后,制定了“军队整顿计划”
:
1裁军与补兵:对全军进行筛选,将年老、伤残及战力较弱的士兵约5万人裁撤,放安家费,让其返乡务农;同时,在玄菟郡及辽东、辽西等郡招募青壮年男子1o万人,补充到各部队中。
新招募的士兵需经过三个月的基础训练(包括体能训练、格斗技巧、阵法演练),合格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