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则忙着处理三韩各部落之间的纠纷。
随着交流的增多,部落之间因土地、资源等引的矛盾也多了起来。
有一次,马韩的两个部落因为一片山林的归属权争执不下,甚至差点动起手来。
徐庶接到消息后,立刻带着懂律法的学子赶去。
他先让双方陈述理由,然后拿出之前学子们绘制的土地分布图,按照《汉律》的相关规定,公正地划分了山林的界限。
“律法面前,人人平等,”
徐庶对两个部落的领说,“以后再有纠纷,要依法解决,不可再动武。”
为了让各部落更好地了解《汉律》,学子们还把律法条文翻译成三韩文字,刻在木板上,立在每个部落的聚居地。
田丰把目光投向了三韩的商贸展。
他看到弁韩的海盐、辰韩的铁器、马韩的粮食都有了一定的产量,便想建立一个统一的商贸市场,促进各地区的物资流通。
他和张昭等人商议后,决定在马韩、辰韩、弁韩的交界处建立一个大型集市,每月初一、十五开放。
学子们负责集市的规划、管理和秩序维护。
他们划定了不同的交易区域,设立了公平秤,还制定了交易规则。
集市开张那天,来自各地的商人、百姓络绎不绝,马韩的大米、辰韩的铁器、弁韩的海盐在这里交换,场面十分热闹。
田丰看着这繁荣的景象,欣慰地说:“商贸兴,则民心聚,这才是长久之道。”
学子们在处理这些政务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成长。
他们不仅把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带到了三韩,也从当地百姓身上学到了坚韧、朴实的品质。
有个来自江南的学子,起初不习惯三韩的气候和饮食,经常生病,但他看到当地百姓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努力劳作,便咬牙坚持了下来,后来还成了处理农务的能手。
还有些学子和当地的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的甚至娶了当地的女子为妻,真正融入了这片土地。
郭嘉、戏志才、沮授、徐庶、田丰等人看着学子们的成长和三韩的变化,都十分欣慰。
他们知道,这些学子已经成为了连接中原和三韩的重要纽带,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繁荣、稳定。
而杨帆郡守派来的五千名新学子,也将在这里接过接力棒,继续书写三韩与中原融合展的新篇章。
在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上,汉家文化与三韩风情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景象。
学堂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农田里是忙碌耕作的身影,集市上是热闹的交易声,作坊里是铁器锻造的叮当声……这一切都预示着,三韩之地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展时期,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万名学子在众谋士的悉心安排下,默默付出的辛劳与汗水。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的真谛,也为这片土地的未来,描绘出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随着各项政务的深入推进,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
马韩地区因为粮食丰收,出现了粮食储存过多的情况,有些部落担心粮食会变质,便想低价出售。
李墨得知后,立刻向郭嘉汇报。
郭嘉思考后,决定在马韩建立几个大型粮仓,由学子们负责管理,同时制定了粮食储备制度,规定每个部落按一定比例将粮食存入粮仓,既保证了粮食的安全,又能在歉收年份进行调剂。
学子们在修建粮仓时,采用了中原的防潮、防虫技术,确保粮食能够长期保存。
辰韩的冶铁业展迅,铁器产量大增,但销售渠道却跟不上。
王粲便向徐庶提议,组织商队将铁器运往马韩和弁韩销售,同时换取当地的物资。
徐庶十分支持这个想法,便和王粲一起挑选了一批精明能干的学子,组建了几支商队。
学子们带着铁器,沿着新修的驰道和栈道,穿梭于三韩各地,不仅扩大了铁器的销售,还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学子们还根据各地的需求,改进了铁器的种类和样式,比如为马韩的农民打造了更适合水田耕作的农具,为弁韩的渔民打造了更坚固的渔网和渔具。
弁韩的造船业也有了新的突破,张昭带领学子们造出了更大、更坚固的海船,能够远航到更远的地方。
他们还绘制了更详细的海图,记录了沿途的岛屿、港口和水文情况。
田丰看到后,便计划开展与更远地区的贸易。
他让张昭组织了一支远洋船队,带着三韩的特产和中原的丝绸、瓷器等,驶向大海深处。
船队出那天,整个狗邪国都沸腾了,百姓们纷纷来到海边,为船队送行。
几个月后,船队返航,带回了更多新奇的货物和各地的风土人情见闻,让三韩的百姓大开眼界。
戏志才在推广教育的过程中,现三韩的文字较为混乱,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于是,他组织了一批精通文字学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