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所在的淑贵妃宫殿,与皇后宫殿的奢华明亮截然不同。
这里一个宫女也无,安静得只能听见自已的呼吸声。
一排排顶天立地的紫檀木书架,将空间隔断成蜿蜒的走廊,空气中飘散着旧书卷的沉静气息与一缕若有若无的檀香。
书架之后,一张宽大的书桌旁,一个造型古朴的铜制熏香炉里,最后一丝青烟袅袅散去。
淑贵妃正端坐于书桌后,手中捧着一卷书,看得入神。
二皇子就坐在她对面,姿态随意,甚至可以说是放纵。他捻起一颗晶莹的紫葡萄,丢进嘴里,一边慢条斯理地嚼着,一边将家宴上的风波简略地讲了一遍。
很快,他便说完了。
淑贵妃连眼皮都未曾抬一下,只是伸出保养得宜的纤细手指,不急不慢地将书页翻到了下一页。
她的声音很轻,很柔,像是怕惊扰了书页上的文字。
“所以,你这么久不来看我,这次来,就是告别的?”
二皇子将葡萄梗随手一扔,答道:
“是啊。”
淑贵妃的声音依旧平淡无波。
“那你已经告完别了,可以走了。”
二皇子脸上露出一丝赖皮的笑容。
“母妃,我们母子也好多日子没见了。这次一别,儿臣又要离京许久,就让儿臣在这儿多待一会儿吧。”
淑贵妃仍旧垂着眼,目光落在书卷上。
“你想待,就多待会儿。”
话音落下,殿内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
淑贵妃看她的书,二皇子则一颗接一颗地吃着葡萄,清甜的汁水在他口中迸开,发出细微的声响。
时间在沉默中流淌。
直到那熏香炉中最后一缕余温也散尽,淑贵妃终于合上了手中的书卷。
她抬起头,那双平静如古井的眼眸,第一次落在了对面那个无所事事的儿子身上。
二皇子立刻察觉到了她的目光,连忙说道:
“母妃,你看完了。”
淑贵妃轻轻“嗯”了一声。
就在二皇子以为她又要开口赶人时,她却站起身,走向那一排排高大的书架。
她的身影消失在书架的阴影里,片刻后,又走了出来,手中已经换了一卷新的书。
她重新坐回原位,摊开书卷。
二皇子见状,吃完手中最后一颗葡萄,拍了拍手,正准备起身告退。
淑贵妃却先开了口,声音依旧不紧不慢。
“吃完了?”
二皇子嘴里还含着那颗葡萄,含糊地应道:
“是的,母妃。”
淑贵妃的目光从书卷上移开,再次看向他。
“你是不是想来问问我的意见?”
二皇子心中一动,脸上立刻换上郑重的神色。
“母妃圣明,儿臣的确是为此而来。儿臣想问问……”
淑贵妃抬起手,一个轻微的动作,便止住了他后面的话。
她细声细语,慢条斯理地说道:
“你也知道,我对那些朝堂之事不甚了解,你问我,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二皇子立刻接话:
“是儿臣唐突了,那儿臣告……”
那个“退”字还卡在喉咙里,淑贵妃的声音又飘了过来。
“但身为你的母亲,还是想说几句,告诫你几句。”
二皇子只能将那个“退”字咽回去,躬身道:“儿臣静听母妃教诲。”
淑贵妃似乎又陷入了某种思索。
“其实说要告诫你,我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二皇子安静地听着,没有插话。
他了解自已的母妃,此刻最好的方式就是等待,等她自已理清思绪。
果然,淑贵妃又开了口。
“不过,大体上还是有些话要说的。”
她似乎又否定了自已的想法。
“但你一直都很有主意,我又怕你嫌烦。”
二皇子连忙表态:
“母妃教诲,儿臣绝不敢嫌烦。”
淑贵妃这才像是下定了决心。
“但我又怕你有所疏漏,还是说几句吧,就当给你提个醒。”
经过这番反复的拉扯,她终于进入了正题。
“首先是赈灾的事。这不仅关系到你将功折罪,更关系到我庆国万千百姓,关系到皇室的名声。陛下最看重这些。”
“你与李芸瑞走私,本就有损皇室颜面,此去赈灾务必办得妥当,才算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二皇子神情肃然。
“是,母妃,儿臣必定办好此事。”
淑贵妃微微点头。
“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