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瞻彼阕者,虚室生白(艰难而满意的一章)
寂静世界中,不知过去了多久,程心瞻仍在冥思苦想着。
前人之述备矣,无论是动念如雷,还是再造世界,亦或是以阴助阳,都是不错的方法。这些方法如果说要让程心瞻依葫芦画瓢,再复现一遍用来破灾,他觉得应该不难。但问题在于,自己只能拾前人牙慧了吗?
自己的道在哪里?
其实,程心瞻认为,在这样无声的寂静世界里冥想,也不失为一个思考自身大道前途的好时机。而打破这片寂静黑暗的方法,也就是自身大道法统的体现。
毫无疑问,动念为雷,这就是修符咒之道的;以念开天,这就是修存神之道的;以阴炼念,这就是修纯阳之道的。每个人破灾的方法就是从自身法统出发的。说实话,这些大道法统程心瞻都会,也都修的不错,可能比某些单一精修的人修的还要好。
然而,这些法门道统,都只是程心瞻自身大道的一个组成,并非是他的全部。
真正叫他冥思苦想的是,自己被尊为万法经师、广法先生、三山讲学,在世人眼中似乎无法不通、无法不会。这在常人眼中看来当然是好事,而一直以来,他自己也觉得是好事。万法皆通,千术皆晓,对敌斗法便是游刃有余,无论对方所修何道,自己均有克制之法,无往不利。
但是,在此时,在这片寂静黑暗中,程心瞻在深入的剖析自身后,却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之中。
如果万法皆修,那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的道呢?
仙翁开创了万法派,提倡万法互参,但仙翁并没有陷入迷惘,或者说,仙翁在陷入迷惘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道。仙翁的道在《抱朴子—金丹篇》里说得很清楚,曰为十六个字:「内炼成丹,外用为法;万法互参,护养内丹。」
仙翁的万法是有内外主次的,内丹为君,外丹为宰,诸般法术皆为臣辅。
三清山历代的五境们、仙人们,基本也都是遵循仙翁的道路走的,以内丹为根本,再辅以一个自己擅长的道法,使得二者互参互利,得以成道。例如掌教是以虚空法合内丹,米祖是以符法合内丹,白灵子是以金法合内丹。基本都是在仙翁留下来的大框架里创新寻道。
三清山中少有人能超脱仙翁留下来的这个大框架,自家明治山祖师算是一个。詹碧云詹祖师便是跳脱出了内丹道的境界桎梏,种竹百年后,附灵化身,直接由四入六,一朝杖解飞升,在尸解道上再创新高,青出于蓝。只不过,数千年来,明治山的后人就难以再有詹祖师的天资与气魄了,即便是日后还有修尸解道的,也是以尸解道佐以内丹。
直到程心瞻的出现。
在“离经叛道”这一点上,他做的更为彻底一些。他既不重内丹,也不重尸解,而是在内景存神道上一骑绝尘。
詹祖师的尸解术依旧是得自于葛仙翁,天下尸解仙莫不以葛仙翁为宗,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即便是舍弃了内丹,但所学依旧是三清山的显学。
可程心瞻不一样,他在食气之初,温素空传授了他吐纳法、坐忘法、步罡法、手诀法、祈咒法、服丹法、膳食法、药浴法、观想法等十余种法门供他修行选择,而他在发觉自身有存神天赋之后,便果断重观想而轻吐纳,常存神而偶炼丹,体内行气都是叫内景神服其劳。
他的五府三宅大窍全部是由内景神开辟,即便是缔结金丹,也是由炳灵太子与太阴皇君引导罡煞入黄庭。成胎时,他为了炼成真形九变,其实也一直用的是内景观想法。
事实就是,在程心瞻之前,观想法在三清山还只是作为一项拓展门人视野的食气工具。在他之后,在他的种种惊艳表现之下,三清山这才新立了梨雪山,作为一道像投剑山、收阴山这样的独立传承法脉。可以说,程心瞻的内丹修行,是内丹为表,内景为里。因此也引来句曲山频频冒出要引渡程心瞻入上清派的想法。在三清山中,一些高明之士自然也看出来了这一点,只不过,程心瞻黄庭宫中到底结的是金丹,而不是神箓种子,所以这些人也就装聋作哑,只认为程心瞻是要以存神法合内丹。
不过后来的事情很清晰的表明了,不光是存神法,在阴阳、五行、五雷、兵器、符箓、咒术、祈神、外丹、虚空等等方面,程心瞻的修行造诣都不低于存神,或者说,都不低于内丹。只要他往哪上面花时间,他就能表露出在哪方面上的天赋出来,叫人难以理解、难以适从。
万幸,程心瞻遇到了一个开明的宗门、一群开明的师长,无论他要学什么,三清山上下只有鼓励他的、积极为他想办法的,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