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经过分析发现,这些晶体通过能量波动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能自主调节周围的温度与地质环境。
此次科考的成果,很快在全球科研界引发轰动。国际航天组织率先抛来橄榄枝,希望能合作将未知物质应用于载人火星探测项目;环保机构则提出,利用晶体吸附水分、分解杂质的特性,治理全球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回到研究院后,谢长晏一家与团队立刻投入到新的研究中。谢昀庭带领团队攻克晶体规模化生产的难题,让原本稀缺的晶体能批量应用;谢今禧则举办了“极地科技艺术展”,她的画作《蓝色星河》被挂在联合国总部,画中冰原下的晶体群与太空中的卫星交相辉映,成为“科技与自然共生”的象征。
这天,谢长晏站在研究院的顶楼,看着远处的城市——街道上跑着用未知物质制造电池的新能源汽车,高楼外墙镶嵌着能净化空气的晶体板,孩子们在科技馆里触摸着模拟的“蓝色星河”模型。他想起父亲谢德辉临终前的嘱托,想起自己多年来的坚守,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身后传来脚步声,鱼灼音、谢昀庭和谢今禧走了过来。“爸,晶体在火星模拟舱的测试成功了,水和氧气的循环效率达到了92%!”谢昀庭兴奋地说。
身后传来脚步声,鱼灼音、谢昀庭和谢今禧走了过来。“爸,晶体在火星模拟舱的测试成功了,水和氧气的循环效率达到了92%!”谢昀庭兴奋地说。谢今禧则递过一幅新画:画中,一家人站在火星基地的舷窗边,窗外是红色的火星地表,舱内的蓝色晶体正散发着柔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