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在科研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不仅为人类带来了福祉,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在研究院的大厅里,那幅谢今禧创作的描绘未来科技世界的画作依然挂在最显眼的位置。画中的世界更加美好,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们利用先进的科技创造着幸福的生活。而在画的旁边,新增了一幅照片,那是谢长晏带领考察队在极地考察时的合影。照片中的他们,面带微笑,眼神坚定,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科研之路,永无止境,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将永远前行。
星尘与冰原的回响:未知物质的新征程
研究院大厅里的合影与画作静静相望的第三年,谢长晏的办公桌上多了一份来自国际极地科考联盟的邀请函。信中提到,在当年发现未知物质的冰原下方,卫星遥感探测到了周期性的能量波动,怀疑与深层地质结构中的物质集群有关,希望能联合谢长晏团队展开二次科考。
“能量波动?”谢长晏指尖划过信纸上的字迹,抬头看向窗外——研究院的试验楼里,谢昀庭正带着年轻研究员调试新型探测设备,阳光透过玻璃映出他们专注的身影。他拿起电话打给鱼灼音,“灼音,极地那边有新动静,这次或许能找到未知物质的‘源头’。”
鱼灼音很快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刚整理好的材料:“我刚汇总了近几年未知物质的应用数据,航空发动机部件的故障率下降了37%,新型芯片的产能也稳定了。不过,要是能找到物质集群,说不定能解开它‘自我修复’的特性之谜。”两人对视一眼,二次科考的决心悄然定下。
消息传到谢昀庭耳中时,他正在实验室里测试未知物质与生物陶瓷的融合样本。“爸,这次我想跟您一起去!”他拿着测试报告冲进办公室,眼中满是期待,“我研发的便携式光谱仪能实时分析能量波动,还能精准定位物质集群的深度,肯定能帮上忙。”
谢长晏看着儿子眼中熟悉的执着,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模样,笑着点头:“好,不过极地的苦你得再受一次。”一旁的谢今禧突然插话:“爸爸,我也要去!我想把能量波动的场景画下来,让更多人看到极地深处的‘科技星光’。”
就这样,一支由谢长晏带队、谢昀庭负责技术、谢今禧担任“科考记录者”的团队,再次踏上了前往极地的旅程。与三年前不同,这次的破冰船上多了不少“新伙伴”——能抵御-60c低温的全自动钻探机、可深入冰层2000米的无人探测车,还有谢昀庭团队研发的“能量追踪仪”。
经过十几天的航行,破冰船再次抵达熟悉的冰原。刚搭建好临时营地,谢昀庭就迫不及待地启动了能量追踪仪。屏幕上很快跳出跳动的绿色波纹,“爸,波动源在冰层下方1500米处,而且频率正在逐渐增强!”
谢长晏立刻召集队员制定钻探方案。可就在钻探机准备下钻时,冰原突然轻微震动,远处的冰山传来“咔嚓”的碎裂声。“是冰震!”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大喊,“快把设备固定好!”众人手忙脚乱地加固帐篷与仪器,谢今禧却抱着画板跑到营地高处,快速勾勒出冰震时冰山崩裂的瞬间——冰层下的能量波动仿佛化作了画纸上跳动的金色线条。
冰震过后,探测数据显示能量波动变得更加稳定。谢昀庭调整钻探机参数,钻头缓缓钻入冰层。三个小时后,当钻头升至地面时,顶端附着的灰白色物质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那是比三年前发现的未知物质更纯净的晶体,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蓝光。
“能量密度是之前的5倍!”谢昀庭用便携式光谱仪检测后,声音都有些发颤。谢长晏小心翼翼地将晶体放入密封容器,突然注意到容器壁上凝结的水珠正被晶体缓慢“吸收”。“它能吸附水分子?”他立刻让队员做进一步测试,结果令人震惊:这种晶体不仅能吸附水分,还能将其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且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杂质。
“如果能利用这个特性,”鱼灼音在远程视频会议中激动地说,“未来在太空探索中,宇航员就能用它实现水和氧气的循环利用!”团队连夜展开研究,谢今禧则在帐篷里挑灯作画,她将晶体发光的场景与太空站的想象结合,画纸上,蓝色的晶体镶嵌在空间站的舱壁上,与地球的轮廓遥相呼应。
然而,探索之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就在团队准备深入探测物质集群时,无人探测车在冰层1800米处突然失去信号。“可能是遇到了地下冰缝。”谢昀庭皱着眉调出探测车最后的画面——屏幕上满是杂乱的能量波纹,隐约能看到前方有一片闪烁的蓝色区域。
“我下去看看!”谢昀庭抓起装备就要出发,却被谢长晏拉住。“太危险了,冰缝里的情况不明。”谢长晏沉思片刻,决定启动备用方案:让无人探测车搭载微型摄像头,从侧面迂回探测。经过两天的调整,探测车终于传回了清晰的画面——冰层深处,一片巨大的蓝色晶体群正随着能量波动缓缓“呼吸”,宛如沉睡在冰原下的“蓝色星河”。
“原来这才是未知物质的‘家’。”谢长晏看着屏幕,心中满是震撼。团队立刻采集了晶体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