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热吃,辛苦你了。”王师傅摆摆手:“应该的,您老住着安全,我们才放心。”
王师傅修完灯去下一个小区,路过菜市场时,看到卖豆腐的李婶正对着秤发愁。秤砣不小心掉地上摔裂了,早上来买豆腐的人多,没秤怎么卖?“李婶,我这儿有备用的小秤,先给你用着。”王师傅从工具箱里翻出个弹簧秤,“等下午我帮你把秤砣焊好。”李婶感激地往他手里塞了块热豆腐:“刚出锅的,给孩子尝尝。”
这块豆腐被王师傅带回家,儿子小宇看到后眼睛一亮——他最爱吃麻婆豆腐。中午做饭时,小宇主动帮妈妈摘菜,看到垃圾桶里有个易拉罐,特意冲洗干净放进阳台的回收袋里。“妈妈,张奶奶说攒够一袋子瓶子,就能换作业本给山区小朋友。”小宇仰着小脸说。张奶奶是社区的退休教师,退休后总组织孩子们做公益,小宇是她的“小帮手”。
下午张奶奶带着孩子们去养老院送温暖,小宇把自己画的画送给了独居的刘爷爷。刘爷爷年轻时是木匠,看小宇对他工具箱里的刨子感兴趣,便教他怎么用木头做小勺子。“这手艺啊,现在学的人少喽。”刘爷爷摩挲着刨刀上的木纹,“你要是喜欢,爷爷下次教你做木梳。”小宇举着刚做好的小勺子,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
养老院的护工陈姐看到这一幕,悄悄给刘爷爷的茶杯续满了水。她刚来时总被老人的脾气弄得手忙脚乱,是刘爷爷教她:“老人就像小孩,得哄着,还得有耐心。”现在陈姐成了院里的“老人通”,哪个老人爱吃软饭,哪个老人爱听评剧,她都记得清清楚楚。这天给李奶奶擦身时,发现老人袜子破了个洞,晚上回家就找了双新袜子,缝上朵小花送过去:“奶奶,这双软和,穿着舒服。”
李奶奶的女儿每周都来探望,这天带来些刚摘的橘子,分给护工们吃时,看到门口有个快递员在寒风里跺脚。“小伙子,进来暖和会儿,吃个橘子。”她把橘子塞到快递员手里,“这么冷的天,跑一趟不容易。”快递员叫小马,刚送完一车货,冻得手指都蜷不拢,剥开橘子时汁水流到手上,暖得他眼眶发烫:“谢谢阿姨,这橘子真甜。”
小马送下一个快递时,收件人是位盲人阿姨。他知道老人不方便下楼,每次都把快递送到家门口,还会帮忙拆开包装,告诉她里面是什么。“今天是您女儿寄的羽绒服,说是鹅绒的,特别轻。”小马帮着把衣服从袋子里取出来,“我帮您挂在门后挂钩上?”阿姨摸索着递过颗糖:“孩子,谢谢你总这么细心,这糖你拿着。”
这位盲人阿姨姓赵,是位退休的按摩师。以前她总去社区服务中心给老人免费按摩,现在腿脚不便,就教邻居家的小姑娘认穴位。小姑娘叫甜甜,妈妈是外卖员,总担心女儿放学后没人管。赵阿姨便让甜甜每天来家里写作业,还教她简单的按摩手法:“等你妈妈累了,就给她按按肩膀。”甜甜学得认真,周末真给妈妈按了肩,妈妈抱着她哭了好久,说女儿长大了。
甜甜的妈妈送外卖时,遇到个冒雨送餐的同行。对方电动车没电了,急得在路边转圈,手里的餐盒眼看就要超时。“我帮你送吧,正好顺路。”她接过餐盒,把自己的雨衣分了一半过去,“你先找地方充电,别淋感冒了。”等她把餐送到顾客手里,对方看着她淋湿的头发,非要多给二十块钱:“姑娘,辛苦了,买杯热饮暖暖。”她笑着退回钱:“这是我们该做的,您满意就好。”
顾客是位程序员,加班到深夜才点餐。他看着外卖员消失在雨里的背影,想起自己刚工作时,也总被陌生人的善意打动。有次加班到凌晨,便利店店员多给了他个加热的包子,说“年轻人别熬坏了身子”;有次赶项目忘了接孩子,邻居阿姨主动把孩子接回家,还做了晚饭。他打开电脑,把刚写好的代码开源了——那是个帮助残障人士便捷使用手机的小程序,他想让更多人感受到科技里的温暖。
这个小程序被一家公益机构注意到,负责人联系程序员,想合作推广。负责人姓郑,多年来一直帮困境儿童找助学名额。这天她去乡下走访,看到个小女孩在山坡上放牛羊,手里却攥着半截铅笔,在石头上写写画画。“你想上学吗?”郑姐蹲下来问。女孩怯生生点头,说爸爸病了,妈妈要种地,家里没钱供她读书。郑姐掏出笔记本记下信息:“姐姐帮你找学校,以后你就能坐在教室里写字了。”
女孩叫朵朵,后来真的被安排进了镇上的小学。开学那天,她背着新书包,手里攥着郑姐送的字典,走到校门口时,看到个小男孩正蹲在地上哭——他的新球鞋被泥水泡湿了,怕被妈妈骂。朵朵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