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那幅画真的得了奖,同桌把奖金分了一半给周舟,周舟却用这笔钱买了些画具,寄给了山区的希望小学。她在包裹里放了张纸条,说自己曾经得到过很多帮助,现在想把这份善意传下去。负责收发包裹的老师叫赵静,在山里教书快十年了。收到画具时,她正给孩子们上美术课,黑板上用粉笔画的太阳歪歪扭扭,孩子们手里只有半截铅笔头。
赵老师把画具分给孩子们,最小的那个女孩拿着蜡笔,在纸上画了一串手拉手的小人,每个小人头顶都顶着个太阳。女孩叫丫丫,父母在外打工,跟着奶奶生活。这天放学,她看到奶奶在给邻居缝补衣服,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上,穿针穿了半天也没穿进去。丫丫跑过去,踮着脚帮奶奶把线穿好:“奶奶,我帮您扶着,您慢慢缝。”邻居阿姨笑着往丫丫兜里塞了颗糖:“这孩子真乖,跟她奶奶一样心善。”
丫丫的奶奶姓陈,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这天傍晚,她去村口接从县城回来的年轻人,那人背着大包小包,手里还拎着个保温桶,说是给村里的张奶奶带的药。张奶奶腿脚不便,儿子在外地工作,陈奶奶每天都会去帮着烧壶热水、扫扫地。两人走到张奶奶家院外,就听到里面传来咳嗽声。推门进去,看到张奶奶正坐在炕头织毛衣,毛线球滚到了地上。“婶子,该吃药了。”年轻人把保温桶递过去,陈奶奶则拿起毛线球,帮着把散开的线头接好:“天凉了,这毛衣织得正好,穿在身上暖和。”
张奶奶的儿子叫马强,在县城开了家小超市。每次回村,他都会给村里的老人带些常用药和营养品。这天在超市理货时,他看到个妈妈抱着发烧的孩子急得团团转,手里的钱不够买退烧药。马强赶紧把药递过去:“先给孩子吃,钱不够下次再说。”他还找了个保温杯,帮着把药冲好:“孩子多喝点热水,很快就会好的。”妈妈感动得眼圈都红了,第二天特意把钱送过来,还带了袋自家种的小米:“马老板,这是一点心意,您千万别嫌弃。”
小米被马强熬成了粥,分给了超市里加班的员工。其中有个员工叫李娟,下班时发现电动车没电了,正站在路边犯愁。这时旁边停下辆三轮车,开车的大叔探出头:“姑娘,去哪儿?我捎你一段。”李娟认得他,是市场里卖菜的王大叔,每天天不亮就去进货,总把最新鲜的菜留给老主顾。“大叔,会不会太麻烦您?”王大叔笑了:“不麻烦,我正好顺路,上来吧。”
三轮车慢悠悠地在夜色里穿行,路过广场时,看到一群大妈在跳广场舞,领头的阿姨正帮着个新来的调整动作。路灯下,有个卖气球的老爷爷在给哭闹的小孩变魔术,把长气球拧成小狗的样子。街角的烧烤摊前,老板多给了等待的顾客两串烤翅,说天气冷,让暖暖手。
李娟坐在三轮车上,看着这一幕幕,突然想起马老板常说的话:善意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你不知道它会飘向哪里,却总能在不经意间,看到它开出新的花。
王大叔把李娟送到小区门口时,她看到门卫室的灯还亮着,张大爷正帮晚归的住户登记信息,桌上放着杯冒着热气的茶,是刚才送快递的小伙子留下的。而在小区花园里,几个孩子正围着林溪看她放风筝,那只风筝在夜空中闪着荧光,线轴握在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宝宝手里,旁边的妈妈小心翼翼扶着,眼里的笑意像揉碎了的星光。
风筝越飞越高,荧光在黑夜里划出温柔的弧线,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白天与黑夜、城市与乡村、陌生人与陌生人,都轻轻连在了一起。而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善意,就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经过的每一寸土地上,悄悄生根、发芽,终有一天,会连成一片茂密的森林,为所有路过的人,遮风挡雨,带来暖阳。
续写善意
那片在夜色里闪着荧光的风筝,像一颗会发光的种子,把善意的藤蔓悄悄延伸到更多角落。
林溪放完风筝回家时,发现楼道里的声控灯坏了。她摸黑上到三楼,突然听见楼下传来“咚”的一声,紧接着是老奶奶的呻吟。她赶紧掏出手机打开手电筒,跑下去看见住在二楼的陈奶奶正扶着楼梯扶手揉脚踝——老人晚上起夜,没灯看不清台阶,差点摔倒。“奶奶,您没事吧?”林溪扶着她往屋里走,“我明天就找物业来修灯。”
第二天一早,林溪去物业登记时,碰到了电工王师傅。王师傅听完二话不说,背着工具箱就往单元楼赶,修灯时发现线路老化,干脆把整栋楼的声控灯都检查了一遍,换了新的节能灯泡。陈奶奶端来热水时,看到他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非要塞给他两个刚蒸的包子:“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