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生态修复小组”的发起人。
“你觉得,这些东西,在现代还有用吗?”休息时,苏远指着脚下流淌的暗渠水,问知夏。
“至少,它不需要耗电,不会因为系统崩溃就停水,而且,遵循着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知夏回答。
苏远笑了,那笑容干净而温暖:“是啊。科技很棒,能让我们看得更远,飞得更高。但有时候,我们太专注于征服远方,却忘了该怎么和脚下的土地相处。”
他的话,深深触动了知夏。她加入了苏远的生态修复小组。小组规模很小,做的事情也很琐碎:在山坡上种植固土的本地树种,尝试用微生物和蚯蚓处理生活垃圾,恢复被化肥破坏的土壤活力,记录当地的气候和物候变化……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日复一日的、缓慢而坚定的努力。
与此同时,外界的消息依旧不断传来。
“方舟二号”宣布开工建设,宣称将采用“划时代的稳定技术”。
“火种计划”的第一批候选者名单开始在黑市上以天价流通。
海平面监测数据一次次刷新纪录,新港的低洼街区开始被永久性淹没,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内陆迁徙计划”,无数人背井离乡,涌向高地,引发了新的资源和土地矛盾。
一天晚上,知夏接到父亲的电话。他的声音听起来异常疲惫,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夏夏……‘方舟二号’的主体结构,出问题了。”他说,“一种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金属疲劳……专家组说,可能是海水成分变化,加上压力波动频率……我们以为算尽了一切,原来……天地随便动动手指,就能让我们所有的计算变成废纸。”
他停顿了很久,最后,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低声说:“你妈妈……是对的。你选择的……或许才是对的。”
挂断电话,知夏走出屋外,站在院子里。山里的夜,寂静而深邃,繁星满天,像无数双冷静的眼睛,俯视着尘世。远处,隐约传来夜虫的鸣叫,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这里听不到新港那边传来的、关于方舟和火种的喧嚣,也听不到海平面上升的警报。
她抬起头,望向夜空中那颗格外明亮的、被称为“希望之星”的火星。“火种计划”的目标之地。真的能逃离吗?即使能,在一个需要住在封闭穹顶下、呼吸着人造空气、依靠严密系统才能存活的星球上,那种文明,还是人类所追求的吗?
她低头,看着手中那枚在星光下泛着幽微光泽的铜铃。它沉默着,却仿佛诉说着跨越百年的故事——关于干旱、关于航海、关于煤铁、关于战火、关于一次又一次在绝境中,重新找到与天地共存方式的坚韧。
方舟,或许不应该是那试图凌驾于海浪之上的钢铁巨兽,也不应该是那抛弃母星飞向未知的星际飞船。
真正的方舟,也许就在脚下。
在这片遵循着四季轮转、生生不息的土地里。
在这些被一代代人验证过的、与自然共处的古老智慧里。
在每一个认清现实后,依然选择低头耕耘、不放弃希望的、平凡的“刍狗”心里。
她轻轻摇晃铜铃。
“叮……”
清脆的铃声,在山谷的静夜中,荡开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融入了无垠的星光里。
她知道,她找到了自己的“方舟”。不是逃离,而是扎根。不是对抗,而是共生。
而关于这艘“方舟”该如何建造,她的旅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