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心思,也明白程昱的担忧,更清楚林凡的价值。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传孤旨意!”
“文聘此战身先士卒,指挥得力,擢升为镇南将军,赐黄金百斤,锦缎千匹,犒赏江夏三军!”
“林凡献奇策、出奇器,助军大捷,赐爵关内侯,仍领督造司副主管,兼江夏监军,督办‘火器’研发事宜。所需工匠、物料,着有司酌情调拨,务必尽快拿出改良后的成品。”
旨意宣读完毕,议事厅内一片寂静。爵位给了,研发权也给了,看似恩宠有加,但“酌情调拨”四字,却留下了极大的操作空间——给与不给,给多给少,全凭许都相关部门决断。而林凡的军职,依旧是“监军”,并未得到实质提升,可见曹操心中的猜忌,并未因这一场大捷而彻底消除。
这份封赏,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曹操一贯的权衡与制衡之道:既肯定了功劳,又限制了权力;既利用了林凡的才能,又时刻提防着他的异心。
司马懿躬身领旨,眼底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的目的,终究是达到了。
襄阳的旨意,快马加鞭送到了江夏。
文聘接过擢升镇南将军的诏书,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场对着北方跪拜谢恩,对曹操更是感恩戴德,对林凡也愈发推心置腹。毕竟,若不是林凡的奇策与“火龙箭”,他不可能立下如此大功,更不可能得到这般厚赏。
而林凡接过那封封侯的诏书,指尖摩挲着上面的字迹,心中却无多少喜悦。关内侯,虽为列侯,却无封邑,只是个荣誉性的虚爵;“督办火器研发”看似是重用,实则将他与这危险而又引人觊觎的“火器”牢牢绑定,成了众矢之的;至于“酌情调拨”的资源,更是如同镜花水月,他几乎能预见后续研发的艰难。
“丞相……终究还是未能全然放心。”林凡将诏书放在案上,对前来道贺的文聘苦笑道。
文聘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监军年轻有为,骤立大功,又掌此等惊天利器,丞相有所顾虑,亦是人之常情。如今既得督办之权,监军正可大展拳脚,待改良后的‘火龙箭’量产,再立奇功,丞相自然会全然信重,届时加官进爵,指日可待。”
林凡点头称是,心中却明镜一般。更大的成绩?谈何容易。周瑜绝不会给他安稳发育的时间,许都的掣肘也绝不会停止。
果然,接下来的日子,江东水军的骚扰变本加厉。
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发动强攻,而是充分利用战船速度快、灵活性高的优势,专门袭击曹军的运输船队。江面上,常常能看到江东快艇如鬼魅般出现,一阵火箭齐射后,便迅速撤离,留下燃烧的粮船和漂浮的尸体。曹军的江上补给线被屡屡截断,江夏城内的粮草、箭矢、药品等物资供应,渐渐变得紧张起来。
不仅如此,周瑜还派出小股精锐,趁着夜色登陆,滋扰江夏沿岸的村落,劫掠民财,焚烧房屋,制造恐慌。虽然每次都被曹军击退,但持续的骚扰让军民疲于奔命,原本因大胜而提振的士气,也在日复一日的消耗中渐渐显露出疲态。
林凡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火龙箭”的改进和量产中。他想要缩短引信燃烧时间,提升射程和准头,还要解决火药储存的安全性问题。但正如他所料,许都调拨的工匠和物料迟迟未能足额到位,每次送来的要么是老弱工匠,要么是劣质铁矿,理由总是“各地战事吃紧,资源匮乏”。
无奈之下,林凡只能依靠手头有限的亲信工匠,再从荆州本地搜罗一些懂打铁、制硝的匠人,在简陋的工匠营里艰难推进。炉火日夜不熄,匠人们累得倒头就睡,进度却依旧缓慢,每月能造出的合格“火龙箭”,不过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