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档为经特殊过滤的“雪花盐”,色泽莹白,同样标价一石一百钱,凭借品相专供士族阶层。
如此定价,既照顾了不同阶层的购买力,又暗合身份差异,很快打开了销路。
要知道汉代1石约为17.55公斤,据此计算,每斤盐价格约为23钱。
不过,十常侍控制盐铁专卖期间,盐价曾暴涨二十倍,官方盐价从每石30钱飙升至600钱,即每斤盐约17钱,但这是特殊时期的情况。
所以刘明这样定价还算合理。
而这庞大的利益链条,刘明并未独吞,从盐场看守到地方胥吏,凡牵涉其中者皆有分润,唯有如此,才能让这盘见不得光的生意长久运转。
另一个就是铁器筹备:盐之外,铁器同样是重中之重。
刘明一方面通过刘焉的关系,在幽州各地秘密收购废弃铁器,运回涿县后,明面上打造农具,实则在坞堡深处锻造成刀枪剑戟。
另一方面,他联络徐州糜家,以分红为条件,让其每月稳定供应铁器原料,形成互补的走私渠道。
第二件要务,便是兵员与粮草的储备。
李义山通过浮水房传来的情报,敏锐察觉到“流民激增、太平道传播一日千里”的异动,当即断言:“黄巾起事,已在旦夕之间!”
随即刘明下令大规模囤积粮草,并将其转移至预先修建的坞堡中。
这座坞堡对外宣称是“防贼御寇”的堡垒,实则是集防御、生产、屯粮于一体的根据地。
在未来,坞堡中的粮草也会转移到并州,毕竟并州是以后的根据地。
那些从幽州收购的废弃铁器,也在此处熔炉中重获新生,明面上锻造成锄头犁耙,暗地里却都化作了寒光闪闪的刀枪剑戟。
兵员方面,则着手整合乡勇。
刘明以“保境安民、共御匪患”为名,联络了涿县周边几户有实力的大族,合力组建起一支“乡勇队”。
他亲自担任统领,又命姜臣负责日常训练,传授基础阵法与协同作战的技巧。
这些乡勇多是当地青壮,熟悉地形,经过系统化训练后,迅速具备了初步的战斗力。
这所有的布置,都在为即将爆发的黄巾起义做准备。
毕竟,《三国演义》的开篇,正是从涿郡开始的。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正月,岁首的爆竹声尚未散尽,一场席卷天下的风暴已骤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