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中天,光透窗棂,两人不知不觉竟聊了两个时辰。
刘禅是出于对丞相的敬重和仰慕,尤其在这烛光月影下,与他聊天似乎有一种穿越时空对话的错觉。
哪怕被这个千古智者偶尔问得语塞,他也难掩心中的激动,恨不得把穿越之事告知他,让他多注意身体,不要再有七星灯续命的遗憾。
这大概就是丞相千百年来的影响力,这种亲切感竟超过刘备、关羽和赵云任何一个人。
直到此刻,刘禅忽然明白一个道理:精神图腾才是一个民族最大的财富。
诸葛亮名垂千古,成为后世为臣的楷模,是因为他身上传承的文化价值永垂不朽。
尤其在四川乃至整个西南,诸葛亮留下的印迹,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千年后的云南偏远地区,还世代流传着诸葛亮的传说,正是靠着这种人文精神维系,促成了西南地区的融汇统一。
最让刘禅印象深刻的,就是看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从原始部落到螨清,上下五千年大事件,总共一百多集,诸葛亮治蜀就占完整的一集,可见含金量之高。
所以刘禅不舍得将诸葛亮从成都请出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不知道把丞相放在更大的平台上,到底是好是坏。
诸葛亮此时也是惊喜交加,虽然世子说他的印刷术灵感是来源于印章,发展商业是读了《盐铁论》和《管子》,但他总觉得阿斗与以往判若两人。
什么“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赚钱就是吃亏”,颇有法孝直的风格。
莫非阿斗是受法正点拨,突然开悟?
诸葛亮心中一动,问道:“吾在成都时,听闻世子大骂孙权,致其吐血,言辞犀利,可是孝直所教?”
“啊这?”刘禅哪知道孔明的心思已经转了十八个弯,愣了一下笑道:“这与法先生无关,都是学先生口中而来。”
“胡说!”诸葛亮一脸严肃,“亮向来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君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吾岂能揭人短处?”
刘禅嘿嘿一笑:“先生莫非忘了赤壁前夕,舌·战江东群儒之事?”
“这岂可相提并论……”
诸葛亮看着刘禅,一阵无语:“如此狡辩,必又是孝直之计。”
阿斗,原本是多么淳朴仁厚的孩子啊!
短短一年多,变得针锋相对,处处以自己得利为先,一点亏也不肯吃。
怪不得法正病重之际,还要执意支援荆州,原来是另有打算,纯金璞玉被他雕琢成了斧钺钩叉。
法正所学,既非儒家,亦非法家,常有奇谋鬼画,有时候连自己都看不透。
重商之举有如商鞅变法,成则利大于弊,败则贻害无穷。
诸葛亮有一下没一下的晃着羽扇,心中叹道:“孝直啊孝直,阿斗将来是要继承兴汉大业之人,当学中正仁和的帝王术,你怎能私自传授这屠龙术?”
法孝直以旁门左道兴国,看来我唯有以法家制之,不可令商贾猖獗,危害朝廷。
正思索是否要传授法家思想,却听刘禅问道:“先生与徐元直一直有书信往来么?”
“不错,不过是互相问候罢了!”此事或许曹操也知晓,并没有隐瞒的必要。
刘禅叹道:“徐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却被困曹营不得施展,岂不叫人惋惜?”
诸葛亮哪能听不出刘禅之意,摇头笑道:“元直虽为曹贼用计所骗,但其一生最重忠孝名节,纵不为曹氏献一策,亦难再为大王效力矣!”
“据洛阳细作消息,曹丕似有篡位之意,假如……我是说假如……”
刘禅认真说道:“若曹丕果真废汉建魏,能否劝徐先生回心转意?”
诸葛亮双目微凛,思索片刻摇头道:“元直性情执拗,既中曹贼奸计,连累老母,已然心中羞愧。纵然曹丕篡位,他宁可下野归田,亦不会再见汉中王。”
刘禅微微蹙眉:“如此偏执的吗?”
诸葛亮叹道:“元直本非儒生,其出身游侠,气节为先。辜负大王,又未能尽孝,焉能回头?”
刘禅苦笑,还真是个好面子的游侠呢!
徐庶这种人刘禅也曾遇到过,自己公司一个高管,被竞争对手挖走,后来那个公司倒闭,老板知道那人能力,让人事打电话想返聘,但始终没有叫回来。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想了想又道:“若真到那时,先生可否劝元直下野,以忠心孝义勉之?我不必他回朝出仕,自有一席之地,叫他隐姓埋名为汉室效力,不使一身才华埋没,也可告慰徐母在天之灵。”
“哦?”诸葛亮抬起头来:“如今孙氏已破,天下纷争唯有抗曹,还有何处可叫元直有用武之地?”
“西凉!”刘禅缓缓道:“安定西凉,筹谋西域,那里自有一方天地任其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