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犹如在暴风雨中振翅高飞的雄鹰。其后,在剑刃被毁,大军溃散,自身性命危在旦夕之际,能当机立断,舍弃一切,奋力突围……最终,更能在逃亡途中,机警地避开可能存在的其他危险(如偶遇的赵云所部),成功脱身,返回许都,宛如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条生路。”
司马懿微微颔首,做出一个中立的评判,仿佛一位公正的裁判在宣布比赛结果:
“此等表现,固然有狼狈之处,然细究其过程,于那等如同梦魇般的局面下,能保全性命归来,已非易事。这其间所展现出的,并非匹夫之勇,而是在绝境中求生的本能、判断危险的机敏,以及……承受巨大心理冲击后仍未彻底垮掉的坚韧心志。此等心性,对于历经磨砺、肩负重任者而言,亦是不可或缺之质素。相较于一场因情报缺失而导致的意外失败,这份于绝境中挣扎存续下来的能力,或许更值得……关注与考量,犹如挖掘出了一颗隐藏在沙砾中的宝石。”
他巧妙地将“失败”归因于“情报缺失”这一客观因素,而将曹丕的个人表现,拔高到了“心性”和“潜力”的层面。
这番评价,听起来全然是对事实的分析,不带任何私人感情,却比任何直接的赞美都更能触动曹操,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曹操的心田。
最后,司马懿伸出了第三根手指,他的目光变得更加深邃,宛如幽深的古井,语气也带上了一丝意味深长,仿佛在揭开一个神秘的谜底:
“其三,亦是臣最为忧心之处,在于此事所揭示之‘未来威胁’与‘应对之策’。”
他将话题引向了更宏大的层面,如同一位战略家在规划未来的蓝图。
“毒修现世,其威胁已毋庸置疑。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今,我等对其了解,仍仅限于二皇子殿下带回的只言片语及这已毁的剑柄残痕,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毫无方向。”
他的话语在此处做了一个极其巧妙的转折,仿佛在迷雾中突然找到了一条出路:
“而二皇子殿下,是目前唯一与那毒修正面遭遇、并幸存归来之人。他对那怪物的形貌、坐骑、攻伐手段、毒雾特性,乃至其可能潜藏的弱点,皆拥有最为直观、最为鲜活的感知。这些信息,对于蔡文姬等众人钻研解毒之法,对于吾等谋划防范策略,乃至未来探寻克制、剿灭此恶物的契机,皆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价值。
司马懿终是将他的最终目的,层层包裹于理性的分析之下,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
“故而,臣以为,综合以上三点——二皇子殿下带回关键战略情报之功,其在绝境中所展现的决断与坚韧之可贵品质,以及其身为唯一目击者所蕴含的巨大后续价值……此次事件,若仅以‘战败’论处,不仅过于严苛,有失公允,更是……忽视了我大魏当下所面临的真正危机与迫切需求。”
他再次面向曹操,深深一揖,声音沉静且有力,给出了最终的“建议”:
“是以,臣斗胆进言,望魏王明察秋毫。对于二皇子殿下此次归来,非但不应予以责罚,反而应……记其一大功!以此彰显其带回关键讯息之功,激励其临危挣扎之志,并期望其能后续竭力回忆细节,助我大魏渡过此劫!此非徇私之举,实乃为国家根本考量,为大局着想之必然抉择。望魏王三思!”
一番长篇大论,逻辑缜密如环环相扣之链,滴水不漏似无缝天衣。
司马懿自始至终,语气平静客观,仿若一位置身事外的战略智者,从国家利益、情报价值、人才评估等诸多“客观”角度,彻底改写了此次事件的性质。
他将一场彻头彻尾的军事惨败,巧妙地包装成了一次“代价高昂却意义非凡的战略侦察”,把曹丕的狼狈逃窜,解读为“绝境中的坚韧与机敏”,并将其个人价值,与应对未来巨大威胁的关键需求紧密绑定。
大殿之内一片寂静,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曹操斜倚在御座之上,双目微闭,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似在细细品味司马懿的每一句话。
他惊觉,自己竟找不到任何理由来反驳。司马懿的说辞,完全站在了魏国利益的巅峰之上,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尤其是将曹丕的价值与应对毒修威胁联系起来,更是如利箭一般,直接射中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忧虑。
良久,曹操缓缓睁开双眼,目光复杂地看了一眼依旧瘫坐在那里,但眼神中已重新燃起一丝希望的曹丕,又瞧了瞧垂首静立、面无表情的司马懿。
他终于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叹息中带着疲惫,也带着一丝决然。
“仲达……所言,字字如珠玑般珍贵,深谋远虑,句句皆是为我大魏江山社稷而考量。”
曹操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威严,但其中蕴含的意味已然大不相同。
“是朕一时被怒火蒙蔽了双眼,险些因小失大。”
他坐直了身子,目光落在曹丕身上,沉声道。
“子桓。”
曹丕一个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