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骑电动车二十分钟就到了高凤翰纪念馆了,位于胶州市南涅河西北,占地0.93公顷,分为故居和附属设施两部分,被青岛市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高凤翰是我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扬州派左笔书画家及篆刻家、诗人,他的一生在仕途上是坎坷不平,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却永无止境,在右手病痹后,又用左手坚持练字。
此外,在绘画、制砚、篆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一般所指的八位画家是:金农、黄慎、郑燮、李?W、李方膺、高翔、高凤翰、罗聘)。
故居分为石鳌馆、北堂、春草堂、西亭和南斋五大部分。馆内环境幽雅,游人步入其中,会对一代艺术大师肃然起敬。
高凤翰(1683-1749年),字西园,号南村,自号南阜山人,山东胶州人。曾任安徽歙县县丞,去官后流寓扬州。擅画山水、花卉。山水师法宋人,近赵令穰、郭熙一派。
55岁左右,右手病疫改用左手,更号"尚左生"刻印"丁巳残人"。其画具有宋人雄浑之神,元人静逸之气。秦祖永《桐荫论画》评道:"离奇超妙,脱尽笔墨畦径,法备趣足,虽不规规于法,而实不离于法。
北方五月的天,总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柔。
告别了春日的料峭,尚未迎来盛夏的燥热,澄澈的蓝天像被精心擦拭过一般,偶有几缕白云慵懒地舒展着身姿。
温和的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与泥土的湿润,轻轻拂过脸颊,送来一丝丝沁人心脾的凉意,让人浑身的毛孔都舒展开来,沉醉在这惬意的时光里,连脚步都不自觉地慢了下来 —— 这样的日子,正是外出寻觅风景与文脉的绝佳时节。
高凤翰纪念馆便坐落在胶州市区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从市区中心驱车前往,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便捷得仿佛是城市里一处触手可及的文化秘境。
在胶州,高凤翰的名字几乎是刻在当地人记忆里的文化符号,老人们茶余饭后会念叨他的故事,孩子们在课本里会读到他的成就 —— 这位清代着名的文人,以诗、书、画、刻 “四绝” 闻名天下,堪称胶州历史文化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追溯他的过往,其祖籍本是胶州胶西镇大行村的高氏家族,自小浸润在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中,笔墨纸砚便是他童年最亲密的伙伴。
十五岁那年,他随父亲前往淄川赴教谕之任,在那里结识了当地的文化名流张元、李尧臣。
几人常聚在一起谈诗论画、切磋技艺,思想的碰撞与学识的交流,如同为他的才华插上了翅膀,让他在年少时便打下了能诗善画的坚实根基,也为日后的艺术成就埋下了伏笔。
如今的高凤翰纪念馆,早已不是传闻中那处位于胶州市南三里河以南、被农田环绕的孤僻院落。
时光流转,城市变迁,纪念馆迁至南关办事处南三里河村委西侧,周边林立的高楼勾勒出城市的现代轮廓,门前一条宽敞平坦的交通大道车流不息,清晰的路标让驱车前来的访客无需费太多周折便能轻松找到。
我抵达时,门前的停车场已快停满了车辆,三三两两的人群正陆续走向大门:有年轻的情侣手牵手,低声交谈着,眼中满是对文化景致的期待;
时不时弯腰跟孩子说着什么,像是在提前讲述高凤翰的故事;
有母亲推着婴儿车,温柔地指着纪念馆的方向,或许是想让孩子从小就感受文化的熏陶;
也有像我一样孤身一人的访客,背着简单的背包,带着对先贤的敬仰,静静融入这股人流中。
看着这热闹却不喧嚣的场景,我忽然明白,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前来,或许不只是为了一次普通的游玩,更是希望让孩子在这浸润着文脉的环境里,感受先贤的智慧与风骨,从小在心里种下勤奋好学、勇于奋进的种子,长成未来挺拔的模样。
站在纪念馆门前,目光瞬间被那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
灰色的砖墙沉稳厚重,像是承载着百年的时光,每一块砖缝里都仿佛藏着历史的故事;
两扇红漆大门色泽鲜亮,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门楣上方悬挂着一块黑色的木匾,“高凤翰纪念馆” 六个蓝色大字笔力遒劲,字体间透着一股文人的清雅与庄重,让整个大门显得端雅肃穆,未入其内,便已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
缓缓推开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南阜老人”(高凤翰号南阜)的雕像 —— 他依竹而立,身姿挺拔,神情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