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总公司的收尾工作交接妥当,我终于卸下了心头所有的担子。
之前纠结的岗位安排、职场里的弯弯绕绕,此刻都被他抛到了脑后 —— 眼下最要紧的,是好好放松自己,重新走一走这座他住了四十余年的城市。
虽说根在这里,可过去十三年驻外的日子里,我对胶州的印象还停留在离开时的模样,这十几年间的巨大变化,他竟从未好好看过。
清晨的阳光刚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房间,我就起了床。
换上一身轻便的运动装,穿上许久没穿过的运动鞋,他揣着手机出了门。
家住在老城区,下楼拐个弯就是熟悉的菜市场,可走到巷口我却愣了愣 —— 记忆里坑坑洼洼的石板路,如今已经换成了平整的青石板,路边还加装了复古的路灯,灯杆上挂着小巧的红灯笼,透着几分古色古香的韵味。
原本杂乱的墙角,被改造成了微型花园,种着月季、绿萝,还摆了几张石凳,几位老人正坐在那里悠闲地聊天。
“这巷子变化可真大啊!” 我忍不住跟一位晨练的老街坊打招呼,“我记得以前这儿下雨就积水,现在看着比以前亮堂多了。”
老街坊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这几年没怎么在家吧?前两年市里搞老城区改造,不光修了路,还把破房子翻新了,连咱这老巷子都变了样。你再往前面走走,以前的旧厂房都改成文创园了,年轻人都爱去那儿打卡呢!”
顺着老街坊指的方向,我往前走了约莫十分钟,果然看到一片红砖外墙的建筑群。
曾经布满锈迹的厂房大门,如今换成了玻璃幕墙,门楣上 “胶州文创园” 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园内,旧机床、老锅炉被改造成了艺术装置,斑驳的砖墙绘满了色彩鲜艳的涂鸦,不少年轻人举着相机拍照,还有几家咖啡馆、手作店开在其中,透着满满的文艺气息。
我站在一座保留着巨大齿轮的雕塑前,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 —— 我还记得,小时候常跟着父亲来这附近的工厂,那时的厂房还满是机器轰鸣声,如今却成了年轻人追逐潮流的地方,这般变化,是他以前从未想过的。
从老城区出来,我打算去新城区看看。
坐上公交车,沿途的风景让他目不暇接。曾经荒芜的城郊,如今建起了成片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法桐,绿化带里鲜花盛开,每隔一段路就有一个精致的街头公园。
路过市民广场时,我特意下了车 —— 广场上,喷泉在阳光下划出绚丽的彩虹,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老人们跳着广场舞,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
广场东侧,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拔地而起,玻璃幕墙反射着蓝天,门口排队进馆的人络绎不绝。
我走进图书馆,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不少人坐在阅览区安静地看书,电子借阅机、自助还书设备一应俱全,完全不输大城市的图书馆。
“这新城区建设得可真不错,比我想象中还要好。” 我心里感慨着,又坐车往东边的上合产业园赶去。
作为胶州近几年发展的重点区域,上合产业园他只在新闻里听过,这次终于有机会亲眼看看。
车子驶进产业园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厂房,外墙统一为浅灰色,屋顶安装着太阳能板,透着浓浓的科技感。
道路两旁,路灯杆上悬挂着 “上合示范区” 的标识,来往的货车、商务车川流不息,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产业园的展示中心,我跟着参观队伍了解园区的发展规划。
大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产业园的区位优势、产业布局 —— 这里不仅有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园区,还配套建设了国际物流中心、跨境电商平台,不少外资企业已经入驻。
讲解员介绍道:“目前园区已经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去年的进出口总额突破了百亿元,未来还会建设更多的国际化配套设施。”
我站在园区规划图前,看着那些标注着 “在建”“待建” 的项目,心里满是自豪。
我想起小时候,胶州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城,如今却凭借上合示范区的优势,一步步走向国际化,这样的发展速度,这样蓬勃的生机,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胶州人,既惊喜又骄傲。
不知不觉间,一天的时间过去了。傍晚时分,我沿着河边步道往家走。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河边的亲水平台上,有人在散步,有人在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