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这种战略规划,主要还是公孙度自身原因。与同时期的曹操、袁绍有名诸侯等人相比,不论是政治资源,还是影响力,他都不占多少优势,甚至因为出身、籍贯的原因,受到不小的歧视。
这也就意味着他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稳定地方,夯实统治根基。
当然,他放缓脚步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随着新政在幽州的展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逐渐暴露了出来,就连公孙度引以为傲的农庄制度同样暴雷。
有庄主辅一掌权,便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揽财,将州府拨发的物资财物贪污个精光。
有庄主趁着掌控权力的时机,将庄户变作了私人佃户,欺男霸女,行径丝毫不逊于以往的豪强。
也有农庄在享受过这种基层互助组织的好处过后,再加上农庄中有经历过军事训练的民兵武装,使得某些地方出现了农庄与土匪合流的状况。
这些人一边按照州府的指令组织生产,一边拦截抢劫过路商贾,更有甚者,有胆大者带领民兵穿越边角到其他州县进行劫掠,遇到前来镇压的军队,竟然敢于列阵相抗,闹出了好大风波。
种种乱象,不胜枚举。
那段日子里,公孙度的案头挤满了地方上对农庄的弹劾文书,在地方官吏的描述中,农庄民兵已经成为了天下大害,罪恶之源。
或许,在地方豪强眼里,莫说让小民挺直腰杆,只要有小民敢于与他们对视就是一种极大的冒犯,更别说,因为公孙度的怂恿,那些长期受到压迫的民众的自觉做出的些许报复了。
只有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才明白,他们往日里对那些奴仆、佃户做出了多少丧良心的事,正是这种自知之明,让他们联合在了一起,想要将农庄从河北这片土地上铲除出去。
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没人敢提。
这时候虽没有皇权不下乡的铁律,可地方上的实力派都很清楚,除了始皇帝外,剩余天子的手脚伸不到百姓头上。
地主豪强们充当维持基层稳定的责任的同时,也充当了权力中间商的角色。这样的角色,让他们享受到了远超从前封建贵族时期的丰厚利益。
毕竟,封建体制下,贵族们还要对上效忠,对下守护,组建军队消耗的钱财物资都不是少数。
而在如今的体制下,豪强地主们完全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他们对朝廷不再有效忠职责,对下也是极尽剥削之能事。
此时还不是他们最为猖狂的年代,再等个几十年,地方上的豪族没有了战乱威胁后,彻底马放南山,抛弃了武装义务,全心全意享受起权力中间商带来的好处,而根本不承担本应属于他们的职责。
正是有这样的好处,才让他们不愿意看到有人打破这种地方势力格局。
可惜,公孙度注定要让他们失望了。
他只是按照提交上来的报告,该杀的杀,该罚的罚,该换的换,在他看来,个别人的恶劣举措并不能掩盖整个农庄制度在实际运作中表现出的优越性。
这一点,不仅公孙度,就连幕府中不少士人都十分赞同。盖因有了农庄之后,官府不再依托豪强地主传话,筹集物资、发布政令,都减少了大量的额外损耗,对政权的运作效率有了本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