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则通过郑吉等人,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削弱着匈奴。”
“这种不费一兵一卒就能不停给匈奴放血的方式,看似进度缓慢,实则细水长流。”
“也就几年时间,匈奴必生内乱啊。”
大汉可不是只有郑吉一名戍边将军。
漠南草原从东到西,整整上万里。
大一点的城池就有居延城和受降城,小一点的据点要塞更是几十上百个。
这些个边境的城池、据点、要塞,就相当于一个个小水管,不停地把匈奴人仅有的那点水抽到大汉这边来。
几十上百个小水管一起抽水,那可真是要命的事情了!
刘庄笑完后,好奇道:
“为何其他朝代的皇帝们很少用呢?”
“好像父皇在没有金幕之前也很少用。”
刘秀表情稍微变得没那么开心了,摇头道:
“这种办法,只有大汉强盛的时候才能用。”
“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这种条件用的。”
弱一点的大汉,匈奴直接南下。
够强的大汉呢,又会直接像刘彻一样北上。
如刘询这般,既能让大汉比匈奴强,还能克制住北上一举平定匈奴的诱惑,绝无仅有。
丞相宋弘点头道:
“是啊,关键还是在历史功业评价上!”
汉武帝刘彻,大战不断,封狼居胥,人称千古大帝!
但像刘询这种,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战争能让史书铭记,也就没有功业可言。
纵然能削弱匈奴,但对后人来说,刘询此人没有记忆点,注定评价不如汉武帝。
后人看待历史人物,都有一个惯性。
那就是把这个人一辈子的功业最高峰,等同于他的评价。
刘彻封狼居胥,就是牛。
刘询没有饮马北海,就是不如刘彻。
当过一次世界首富,哪怕将来破产了,后人的评价也会比一辈子稳定在世界前十富豪的人要更高。
这就是最高峰的重要性。
刘秀感慨道:
“宣帝证明了一句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一个个镜头不断闪过。
许多衣衫褴褛的牧民,或一家几口,或一个部落,纷纷南下投奔汉朝。
汉朝这边,则将他们安置,给他们安排牧场。
他们家中的成年男子,被吸收入大汉边军,给大汉效力。
每当匈奴小股骑兵来犯,这些被归化的汉军匈奴骑兵,犹如打了鸡血一般冲上去,就是一顿猛杀。
一名汉军校尉有些疑惑。
“尔等是匈奴人,对面是尔等同族,怎么尔等下手比我们汉人还猛?”
一名血染征衣,手上提着两颗脑袋的大汉匈奴族骑兵闻言露齿一笑,用相当不标准的汉语道:
“大人有所不知,这些还愿意当匈奴人的,都是之前最喜欢欺压我们这些底层牧民之人。”
“我们最恨的不是大汉,而是这些该死的吸血鬼!”
“现在能有这个机会干掉他们,我怎能不为大汉效死?”
朝廷方面,刘病已削减了一些常备军的物资,将更多的物资投放到边塞,用来保证在边塞戍守的大汉将士们补给。
边塞的将士们虽然依旧面容粗粝,但身体却是肉眼可见地变得壮实起来。
草原上,一队汉军骑兵呼啸而过。
躲藏在山丘草丛中的牧民一家子看到精壮的大汉骑兵,都露出无比羡慕的表情。
一名小小的匈奴男孩忍不住道:
“阿爹,他们这么高大威猛,肯定每顿饭都能吃饱吧?”
另外一名小男孩肚子里传来咕噜咕噜的声音,带着哭腔道:
“阿爹,我饿了。”
两名男孩的父亲是一名同样精瘦的匈奴牧民,听到这番话之后心中也是颇为感伤,一咬牙就站了起来。
“好孩子,随阿爹去投奔大汉。”
“咱们,不做匈奴人了!”
【汉朝对匈奴的釜底抽薪政策,在短短几年里就造成了虹吸一般的效果。】
皇宫之中,具体负责操办此事的右将军赵充国一脸欣喜地开口。
“陛下,根据各个边塞的统计,去年一年内来投的匈奴人就有整整两万三千人之多!”
刘询闻言,脸上也露出了无法抑制的笑容。
“好好好,实在是太好了!”
两万三千人,看似不多。
但匈奴人的年龄分布和大汉是不一样的。
就以粮食为例,成年匈奴男子最优先,然后是孩子,最后才是老人。
这就导致,匈奴老人的死亡率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