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需求,建议部署于桂柳市的大型军民两用机场。
战略核弹射井:选址建议位于桂柳与梧桐交界处的连绵喀斯特山区深处,利用天然溶洞和人工开挖结合,由直属中央的黑色警备队和“远征”
系统直接控制的无人守卫。
“对于核武器”
林禹环视众人声音斩钉截铁:“设立最高权限。
使用授权仅限于我一人。”
“任何情况下,远征系统只有建议权和执行权,无起权。”
“火箭军的核弹头与射井的密钥由我分别掌控,需同时授权方可进入射程序。”
“这是我们文明的最后盾牌,也是悬顶之剑,必须慎之又慎。”
会议在紧张而高效的节奏中持续了数小时,细化了一切接收和整合细节。
接下来的24小时,整个复兴根据地如同一个精密的齿轮,在“远征”
系统的协调下疯狂运转。
新宁机场灯火通明,地勤人员连夜工作,为即将到来的航空旅清理机库、检查跑道。
桂柳机场,工程部队带着重型机械开入,设立警戒线,开始紧急修复施工。
海州港,所有民用船只被引导至次要码头,深水主港区被彻底清空戒严,港口工人和内卫部队士兵好奇而紧张地望着空荡荡的泊位,等待着传说中的巨舰。
桂北山区,通往3号基地的道路被加密管制,火箭军的先遣指挥车在装甲车队护卫下,驶入幽深的隧道。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当24小时的倒计时归零的刹那,异象生了。
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新宁机场的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了大量密集的光点,空管中心收到了熟悉的、带有解放军内部识别码的信号。
紧接着,引擎的轰鸣声由远及近,一架架涂装崭新、但在细节处能看到些许风尘仆仆痕迹的歼-16、歼-1oc战机,以标准的着陆航线依次降落在跑道上,仿佛它们只是完成了一次例行的远程转场。
几乎在同一时间,海州港外的海面上,庞大的舰影在晨曦的微光中悄然浮现。
线条流畅、体型巍峨的o75型两栖攻击舰如同浮动的钢铁之城,在4艘o54a护卫舰的簇拥下,缓缓驶向港口。
岸上的人们出了压抑不住的惊呼。
桂北3号基地,洞库的大门缓缓开启,一辆辆迷彩涂装、体型庞大的东风-61c导弹射车,在引导车的带领下,沉默而肃穆地驶入它们的预设阵地。
车上的官兵军容严整,对周围的环境似乎并无太多陌生感,仿佛只是换防到了一个新的驻地。
而在桂柳与梧桐交界处那片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地面微微震动,一个经过完美伪装的巨大井盖缓缓滑开,露出了下方深不见底的射井,冰冷的东风-5c导弹弹头在井下反射着幽光,随即井盖又缓缓闭合,与周围的山体融为一体,仿佛什么都没有生过。
所有这些新抵达的部队,几乎在出现的同时,其指挥系统就主动接入了“远征”
网络的特定军事频道,接受了林禹通过“远征”
系统下达的初步指令。
他们的到来,悄无声息却又雷霆万钧。
站在指挥中心,看着大屏幕上代表各支部队就位的绿色信号,以及“远征”
系统汇总的接收完成报告,林禹知道,从这一刻起,复兴根据地已经彻底蜕变。
他麾下不再仅仅是只有常规力量的军队。
他现在掌握着一支拥有战略核威慑、远程常规精确打击、强大制空权、两栖投送能力的复合型军队。
尽管后勤压力巨大,整合之路漫长,但这股力量,已经足够他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远征,”
林禹的声音平静,却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力量,“现在,让我们重新看看,下一步该看向哪里。”
全息地图再次展开,这一次,代表复兴根据地的绿色区域仿佛在光。
从这片绿色延伸出去的箭头,变得更加粗壮和自信。
【战略分析模型已更新。
综合威胁评估、资源需求、交通可达性及新军事力量投送能力……】
“远征”
系统战略目标更新报告
【核心目标:巩固复兴根据地,实现可持续性展,并为最终统一全境积蓄力量。
】
主要目标一(海上方向):琼洲岛
战略价值:
天然的海外屏障与安全后方:琼洲岛与大陆隔海相望,海峡是天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