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
这些矿区在末世初期大多因社会崩溃而废弃,设施破败,车辆锈蚀,但基础设施的骨架尚存。
技术团队的要任务,是全面评估矿区受损情况,利用“远征”
系统的模拟能力制定最优修复和开采方案。
紧接着,大批被甄别出来的劳动改造犯人被武装押解至矿区,成为了重建工作的绝对主力。
他们在工兵和技术人员的指挥与监督下,冒着塌方风险清理堵塞的矿洞,修复巨大的破碎机和振动筛选设备,平整内部道路和装卸平台。
同时,从新宁市和桂柳市工业库存中调拨的专用采矿机械,大型液压挖掘机、巨型矿用自卸卡车、潜孔钻机的零部件,通过重型运输车队,源源不断运抵矿区。
技术工人带领着劳改犯人和部分招募的、有采矿经验的本地幸存者,日夜不停地组装、调试这些沉睡已久的钢铁巨兽。
与此同时工兵部队在此阶段取得了一项关键成就:他们沿着通往主要矿区的路线,紧急修复并成功延伸了从新宁市核电站输出的高压电网。
巨大的电缆塔在一些险峻地段不得不依靠直升机吊运安装基塔和线路,但“远征”
系统提供的精确工程规划、资源调配和风险模拟,使得这项在旧时代也堪称艰巨的任务得以高效、安全地推进。
当电网成功接通,合闸的瞬间,矿区的所有设备,从轰鸣的巨型破碎机到遍布矿区的照明系统,都获得了来自新宁市那近乎奇迹的核子反应堆的、源源不断稳定且充沛的电力支持。
这使得矿区可以立即实行三班倒的连续作业,生产效率远旧时代依赖不稳定柴油电机的水平,为整个“新-天-桂”
轴线提供了稳定的原料输入。
为了更高效地将海量矿石运出,转化为工业血液,一条连接主要矿区与桂柳市方向的专用铁路支线的修复工作也同步启动。
这条铁路在末世前就已存在,但多年废弃且部分路段被山体滑坡或人为破坏。
工兵和劳改大队优先清理了铁轨沿线的障碍,修复了被炸毁的桥梁和涵洞,更换了腐朽的枕木和受损的铁轨。
从新宁市铁路工厂修复的、加装了装甲和自卫武器的火车头和多节重型侧翻矿斗车,开始在这条重新贯通的钢铁动脉上试运行,随后转入满载运输。
“远征”
系统作为级协调中枢,如同一个无形的大脑,深度介入并掌控着每一个环节。
它实时监控着矿区的生产数据(矿石品位、瞬时开采量、设备运行状态、能耗)、铁路网络的运输调度(车皮调配、路径优化)、桂柳市钢铁厂及天宾市冶炼厂的需求量变化,以及整个电网的实时负荷分配。
任何环节出现微小瓶颈或需求波动,系统都能在秒级时间内做出预测和调整,确保从矿石开采到工业成品的整个链条,如同精密钟表般高效、协同运行。
重兵把守的矿区,秩序森严,气氛凝重。
驻守的部队不仅负责防御山区中可能出现的零星丧尸、变异体或流寇,更重要的任务是维持内部秩序,保证生产效率,同时震慑和监督庞大的劳改人员。
高耸的了望塔、刺眼的探照灯、不间断巡逻的士兵和无人机,以及明确无误、严厉无情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措施,确保了这片能够创造巨大价值的土地,不会再次陷入混乱与无序。
很快,一列列满载着优质铁矿石和稀有矿石的重型列车,鸣响着穿透群山的汽笛,沿着修复的铁路,昼夜不停地驶向工业中心桂柳市,同时,从新宁、天宾方向运来的粮食、弹药、工业配件等物资也通过这条铁路反馈至西部军区。
这些来自西部的“工业食粮”
,注入桂柳市那些重新点燃的、经过技术改造的高炉,化作了炙热奔流的铁水,进而变成优质的钢材、精密的机器、以及扞卫秩序的枪炮,有力地支撑着“新-天-桂”
轴线的工业血脉,强化着文明复兴的钢铁脊梁。
就在西部特别军事区的初步行动以多维手段高效肃清主要匪患、系统化整合人口、迅重启关键矿业取得了出总参谋部预期的圆满成功。
此战不仅彻底达成了巩固战略后方、获取宝贵资源的初始目的,更将三城的实际控制区域和影响力向西稳健地推进了上百公里,充分展现了在新秩序和“远征”
系统整合下,强大的力量投送、精准打击和秩序重建能力。
总参谋部对刘念远、周启明及其麾下部队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予以全军通令嘉奖。
为了巩固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