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爆出了惊人的能量。
一座座工厂的车间被清理出来,机床被检修、校准,重新通电运转。
工人们,无论是原先的老技师,还是在新制度下快学习成长的新手,在“贡献点”
的激励和“为了复兴”
的口号感召下,日夜奋战。
他们最初的任务是修复和改装军队缴获的受损装甲车辆、火炮,但随着产能的恢复,更宏大的目标被提上日程。
军工业的复苏,是这三座城市联动建设中最耀眼、也最核心的成就之一。
在“远征”
系统提供的标准化图纸和技术支持下,桂柳市的兵工厂开始尝试小批量生产制式装备。
最初是复刻旧时代成熟的自动步枪、机枪和配套弹药。
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都被分解、优化,工人们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齿轮,在系统的调度下高效协作。
质量管控极其严格,任何不合格的零件都会被立即剔除,确保交付到士兵手中的武器绝对可靠。
随后,更复杂的装备也被纳入生产序列。
利用修复的冲压设备和机床,开始试制迫击炮、单兵火箭筒等支援武器。
甚至在一些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带领下,结合“远征”
系统数据库中的改进方案,对现有装备进行优化设计,例如更轻便但防护更好的复合装甲模块、更高效的动机改进套件等。
军队的装备状况开始得到系统性改善。
大量新加入的幸存者士兵们逐渐换上了统一生产的新式作训服和防护装备,手中的武器不再是五花八门的“万国造”
,而是标准化的制式枪械。
装甲部队得到了更好的维护和备件供应,甚至开始接收经过桂柳兵工厂改装升级、性能有所提升的坦克和步战车。
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快展,催生了对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
而“新-天-桂”
轴线庞大的人口基数,经过“远征”
系统的筛选、教育和培训,开始展现出其作为“第一资源”
的巨大潜力。
先军政策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更深入的贯彻。
这并非简单的穷兵黩武,而是在末世环境下,将军队视为保障生存、开拓空间、维护秩序的核心力量,并给予相应的资源倾斜和社会地位。
军队的招募标准在提高,但吸引力却在与日俱增。
一方面,军队提供稳定的食物配给、良好的医疗保障、相对安全的居住环境以及可观的“贡献点”
津贴。
另一方面,在大量宣传部门的宣传下,在崇高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召下,大量优秀的幸存者,无论男女,都踊跃报名参军。
征兵点前,排满了经过初步筛选的年轻人。
他们中有渴望为家人复仇的幸存者,有在旧时代怀揣军旅梦想的学生,也有认识到强大武力是文明存续根本的务实者。
“远征”
系统会对报名者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心理测评和政治审查(主要考察其对新秩序和“远征”
系统的认同度)。
通过选拔的新兵,被送入设在新宁市郊区和新建立的天宾、桂柳训练营中,接受严格的现代化军事训练。
训练内容不仅包括射击、格斗、战术协同等传统军事技能,更包括文化知识学习、纪律灌输、政治教育以及对“远征”
系统终端在战场上应用的熟练掌握。
教官们由经验丰富的老兵和系统指定的专业教员担任,确保训练质量。
这些新兵,很多本身就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或特殊技能(如机械维修、通讯、医疗等),在经过系统化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洗礼后,迅成长为军队各个部门的新鲜血液。
他们被补充到一线作战部队、技术兵种、后勤保障单位甚至初具雏形的军事科研机构。
军队的构成也更加专业化。
除了传统的陆军步兵、装甲兵、炮兵,基于新的技术和威胁,开始组建和强化一些特殊单位:
侦察与特战分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负责敌后渗透、精确打击、重要目标夺控等任务。
工程与基建兵团:不仅承担军事工程任务,更多参与到民用设施的重建中。
信息与电子战小组:依托“远征”
系统的网络优势,负责战场监控、通讯保障和潜在的电子对抗。
女性在军队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她们在通讯、医疗、情报分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