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市的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城市在“远征”
ai这套精密“数字神经”
的调控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从废墟中汲取养分,焕新生。
但在天气控制仪那绝对禁闭的堡垒内,另一场无声的实验正在更宏大、更危险的尺度上展开。
林禹的指令清晰而坚定:获取更高维度数据,验证理论,并初步形成战略威慑与打击能力。
天气控制仪深处,那台代号“混沌蝴蝶”
的级计算机出了比平日更加低沉的嗡鸣。
项目负责人,一位叫丁振的年轻物理学家,向林禹汇报了最终方案:“长,我们已经筛选出旧时代全球气象卫星网络中,因能源中断或主控失联而处于无人控制状态的十七颗卫星。
其中五颗风云系列和两颗goes-r系列卫星,其轨道参数和剩余燃料允许我们进行轨道微调,其搭载的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大气垂直探测仪等设备,虽部分老化,但核心功能尚可被我们激活并接管。”
“成功率?”
林禹的声音平静。
“基于远征机子程序对卫星遗留代码的逆向工程,接管控制权的概率评估为785。
但更大的风险在于,这些卫星的轨道位置并非完全理想,数据链路的稳定性也无法保证,可能存在数据丢包或延迟。”
丁振推了推眼镜:“而且,大规模激活并引导它们进行协同观测,可能会引起……其他幸存势力注意。”
“风险可控,执行接管程序。”
林禹没有犹豫
“我们需要眼睛,看清楚全球大气这盘棋局。”
“是!”
命令下达。
实验室一角的屏幕上,代表目标卫星的灰色图标一个个被点亮,染上代表“己方控制”
的蓝色。
冗长的指令通过地面大型阵列天线,以加密信号形式射向深邃的太空。
数小时后,第一批模糊但确实有效的全球云图、海面温度、大气压力数据开始断断续续地流入“混沌蝴蝶”
的数据库。
这些数据,与实验室自身监测站收集的区域性数据,以及远征机从旧互联网废墟中挖掘出的历史气候数据库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混沌蝴蝶模型”
前所未有的、接近实时的全球输入参数。
模型开始全功率运行,屏幕上流淌的数据流仿佛拥有了生命,构建出一个动态的、数字化的地球大气模型。
飓风、季风、高压脊、低压槽……全球天气系统如同一个巨大的流体,在级计算机的模拟中缓缓旋转。
“目标区域锁定:太平洋中东部,夏岛以南无人海域。”
林禹的手指在全息投影的地球仪上划过,点中了一片广阔蔚蓝:“这里,存在多个符合模型的能量敏感点,开始第一阶段实验性干预。”
所谓的“干预”
,并非直接凭空制造风暴——以目前的技术积累和能量输出尚不足以实现如此神迹。
天气控制仪那台“混沌蝴蝶”
级计算机将计算和寻找大气系统中那些处于临界平衡状态的“敏感点”
,然后施加一个极其微小但精确计算的扰动,如同在悬崖边轻轻推下一块石子,期待它能引一场山崩海啸。
太平洋某处,无垠的深蓝之上,天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澄澈。
一架不知从何处起飞的b-1b“枪骑兵”
战略轰炸机,正以低空姿态掠过海面,它的弹舱打开,投下的并非传统炸弹,而是一种特制的空泡水下动能装置。
这些装置在接触海面的瞬间,以特定频率和深度释放出巨大的声波能量,并剧烈搅动局部海水。
这不是一次性的行为。
在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内,这架b-1b轰炸机按照“混沌蝴蝶”
级计算机计算出的精确坐标和时间序列,对太平洋上数十个这样的“敏感点”
进行了持续反复的搅动。
海面温度出现极其细微但具有特定模式的异常波动,局部蒸加剧,低层大气能量交换过程被微妙地改变。
这些变化单个看来微不足道,但它们生的位置和时机,恰好嵌入到正在酝酿中的一场原本寻常的气候剧变之中。
在夏岛东南方向,一个实验室标注为“热带低气压9391”
的普通天气系统,正遵循着自然规律缓慢旋转。
它本应在吸收足够能量后,加强为一场级别有限的飓风,然后大概率在广袤的太平洋上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