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们通过远程诊断系统。
第一时间将问题详情传输回总部技术中心。
专家团队会在1小时内给出初步解决方案。
若是复杂问题,我们将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派遣专家小组携带专业设备赶赴现场。
确保在24小时内解决问题。
将工期延误风险降至最低。”
他的语气充满自信。
随着张建国的深入讲解。
英方代表们的态度逐渐从质疑转为思索。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赵长天敏锐察觉到转机。
适时开口:“英方代表,我们深知你的顾虑都是为了项目能顺利推进,达成双赢。
我们所展示的这些方案、体系并非纸上谈兵。
而是在过往众多大型国际项目中经受过实战检验的。
我们真心希望能与贵方携手,共同打造一个行业标杆项目。”
他的话语诚恳。
让气氛再度活络起来。
英方代表微微点头,语气有所缓和:“你们提出的方案确实有很多亮点。
不过,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消化、内部商讨。
这样吧,给我们半个小时,之后再继续谈判。”
中方团队成员们看着英方代表离席后。
大家围坐在一起。
抓紧时间交流刚才的谈判心得,查漏补缺。
为接下来的谈判做着最后的准备。
有人拿出资料再次确认数据。
有人低声讨论着英方可能的后续问题。
还有人默默喝水润喉。
准备迎接新一轮挑战。
半个小时转瞬即逝。
英方代表们迈着沉稳的步伐回到会议室。
重新入座后。
英方首席代表清了清嗓子,郑重宣布:“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对中方的方案整体表示认可。
不过在一些细节上还需要微调。
如果接下来能顺利达成一致。
我们愿意即刻推进合作流程。”
此话一出,中方团队成员们难掩内心的激动。
相互交换着欣喜的眼神。
但大家都强忍着没有欢呼出声。
深知还有最后的细节需要敲定。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
双方围绕着合同中的付款节点、质保金退还条件、知识产权归属等剩余细节问题。
逐字逐句地研讨、协商,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权衡与打磨。
就在大家以为即将大功告成之时。
英方突然提出一个棘手问题:“关于设备的后期维护。
我们希望中方能在英国当地设立一个专门的售后团队。
并且保证在接到报修通知后的2小时内响应,48小时内解决问题。
否则将面临高额违约金。”
这一要求大大超出了中方原本的计划。
团队成员们面面相觑。
会议室的气氛再度紧张起来。
赵长天皱起眉头,思索片刻后回应:“英方,设立当地售后团队成本极高。
且目前我们在国内的售后体系已经相当成熟。
通过远程协助和紧急派遣专家的方式,完全可以满足维护需求。
若要强行在当地组建团队。
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开支。
还可能因人员磨合等问题影响服务质量。”
英方代表却态度强硬:“这是我们的底线要求。
我们必须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以及能及时得到高效的售后支持。
毕竟这关乎我们后续的生产运营,不容有失。”
双方就此陷入僵持。
你来我往争论了许久,互不相让。
中方团队成员们心急如焚。
意识到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李律师打破僵局,提出一个折衷方案:“英方,我们可以考虑在英伦当地设立一个小型的应急联络点。
配备少量专业技术人员。
负责第一时间的故障排查和紧急处理。
同时,依托我们国内强大的售后中心——
通过远程指导和必要时的专家紧急支援。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解决问题。
这样既能满足你们对及时性的要求。
又能控制成本,保证服务质量。”
英方代表们低头商议了一阵,依旧不太满意:“这个方案听起来还行。
但我们还是担心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延误。
必须在合同中明确规定。
一旦出现逾期未解决的情况,中方要承担的具体赔偿细则。”
张建国接过话头:“英方,我们理解您的担忧。
但我们的技术团队实力有目共睹。
过往项目中售后响应的及时性和解决问题的效率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