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苍梧郡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倾尽所能,用自己脑海中那些来自另一个时空的知识碎片,点燃了变革的火种。
水泥路、玻璃窗、精钢农具、格物院、蒙学堂……他亲眼看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焕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看着那些曾经麻木的脸上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
这里,是他一手缔造的奇迹,是他理想投射于现实的雏形。
他喜欢这里,远胜于那个金碧辉煌却冰冷压抑的临安城。
他改变了许多人,也被许多人改变着。
爷爷叶啸天那“守护黎庶,开创太平”
的信念,如同烙印,深深镌刻在他的灵魂深处。
他深知,仅凭一己之力,想要撼动这沉淀千年的腐朽世界,无异于蚍蜉撼树。
他真正的雄心,不在于攻城略地,而在于“传道”
。
他要在岭南这片土地上,播撒下新思想的种子——格物致知的理性,男女平等的观念,民为邦本的认知,对知识的尊重,对创新的追求……
他创立蒙学堂,采用前所未有的新式教育,编写蕴含新思想的教材,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五年……”
叶凌云喃喃自语,眼前仿佛浮现出蒙学堂第一批学子五年后毕业的景象。
那时,他们将带着全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进入他规划中的“苍梧大学”
,在格物院、经世院、百工院中深造。
他们将是燎原的火种,将新思想、新技术带向岭南乃至更广阔的天地。
这才是改变这个世界的根本之道!
他曾严令:无论生什么,蒙学堂的课,一天也不能停!
这是未来的希望!
然而,此刻身陷北境绝地,前有金国大军虎视眈眈,后有朝廷黑手步步紧逼,叶凌云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死亡的阴影如此迫近。
他并非畏惧个人生死,而是恐惧——恐惧自己一旦倒下,这刚刚点燃的火种会否就此熄灭?
苍梧郡的变革会否半途而废?
爷爷的嘱托、岭南百姓的希望会否化为泡影?
“不!
绝不能!”
一股强烈的意志从他心底迸!
他猛地转身,走进营帐,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郑欢!
取纸笔来!”
“是!
王爷!”
郑欢立刻捧来特制的防水油纸和炭笔。
昏黄的油灯下,叶凌云深吸一口气,提笔蘸墨,手腕沉稳,却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意味。
他要留下“火种”
,留下嘱托,留下他未竟的理想!
第一封,致宁宸轩:
“宸轩吾兄:见字如晤。
北境凶险,凌云生死难料。
若有不测,岭南基业,托付于兄!
《五年规划纲要》乃心血所系,务必延续!
吏治革新、民生保障、蒙学推广、大学筹建,万不可废!
叶家军改制之‘信仰纲要’,乃强军之魂,务必深化!
兄之才略,胜我十倍,望兄以天下苍生为念,莫负凌云所托!
切切!”
第二封,致岳飞:
“小飞:霸王枪重,非仅千斤,乃家国重任!
若我身死,汝当继钧天君之志,为叶家军之魂!
精忠报国,非忠一人一姓,乃忠于身后黎民!
护我岭南,护我新政,护那蒙学堂中琅琅书声!
汝之潜力,无可限量,勿以年少自轻!
他日若掌军,当以‘信仰纲要’铸军魂,以格物之器强军力!
勿忘!”
第三封,致叶芷青:
“姑姑:养育之恩,凌云永世不忘。
岭南商路,乃新政血脉,万望姑姑费心维系!
格物院乃未来之基,沈先生乃国士,务必保全!
专利之制,乃护创新之火,需强力推行!
若……若凌云不归,婉儿与孩儿,托付姑姑!
阿箬聪慧,望姑姑悉心教导,令其明理自强,勿囿于闺阁。
凌云……拜别!”
第四封,致沈梦溪:
“沈先生:格物之道,乃破旧立新之剑!
先生大才,凌云深佩。
格物院诸项研究,尤其火药提纯、蒸汽初探、精密器械,乃强国之本!
纵凌云不在,亦望先生勿辍!
所需资源,姑姑处尽可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