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雨点点头,心脏狂跳:"
您是陈怀民馆长?"
男子,或者说陈怀民的灵魂,露出一丝苦笑:"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还有人记得我。
"
"
这幅画您一直在画它?"
"
八十四年了,"
陈怀民轻抚画布,动作温柔得像在抚摸女儿的头,"
我一直无法完成它。
每次尝试,都会想起婉清"
通过交谈,林小雨了解到这幅画背后的故事。
1937年春,陈怀民为即将高中毕业的女儿绘制肖像,准备在她生日那天作为礼物。
然而在画作完成前,陈婉清因参加抗日游行被流弹击中,不幸身亡。
"
那天下着大雨,她浑身湿透地跑回家,说要去参加游行。
"
陈怀民的声音颤抖,"
我阻止她,我们大吵一架。
她说我不懂年轻人的热血,不懂这个国家的危难那是我们最后一次对话。
"
陈婉清出门后,再也没有回来。
等陈怀民找到她时,她已经躺在医院的停尸间,胸前绽放着血色的花朵。
"
我本可以拦住她的,"
陈怀民眼中泛起泪光,"
如果我态度强硬一些,如果我把她锁在房间里"
林小雨心中酸楚。
原来这位父亲的灵魂因愧疚而滞留人间,八十四年来不断尝试完成女儿的肖像,却每次都因悲伤而无法继续。
"
陈馆长,"
她轻声说,"
婉清小姐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不希望您这样折磨自己。
"
陈怀民摇摇头:"
你不明白。
这幅画不完成,婉清就无法安息。
她的部分灵魂依附在这幅画上,等待着"
就在这时,画中陈婉清的眼睛突然转动,看向了林小雨。
她的嘴唇微动,出几乎听不见的声音:
"
帮帮他"
林小雨震惊得后退一步。
画中人的确在说话!
从那天起,林小雨每晚都会去当代艺术展厅陪伴陈怀民。
她带来美术馆的档案资料,帮助陈怀民回忆女儿的细节;她查阅民国时期的学生装束,确保画作的准确性;她甚至找到了陈婉清当年的日记,了解她的性格和喜好。
"
婉清喜欢淡紫色,"
林小雨读着日记中的一段,"
她说那是朝霞的颜色,象征着希望。
"
陈怀民点点头,在调色板上调配出温柔的淡紫,轻轻点在画中女儿的衣领上。
随着画作逐渐完善,林小雨现了另一个秘密——陈婉清的部分灵魂确实依附在画作上,而且随着肖像的完成度提高,她的意识也越来越清晰。
"
爸爸"
一天晚上,画中传来清晰的声音。
陈怀民的画笔掉在地上,他颤抖着走近画布:"
婉清?我的女儿?"
"
爸爸,我不怪你。
"
画中陈婉清的眼睛流淌出晶莹的泪水,"
那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为自己的信仰而死,无怨无悔。
"
父女俩隔着生死的界限,进行了八十四年来的第一次对话。
陈怀民老泪纵横,终于释怀了心中的愧疚。
然而,就在画作即将完成时,问题出现了——陈怀民无法画出女儿的双手。
"
她的手我记不清了。
"
陈怀民痛苦地说,"
那天她出门时,手是什么样的?是握着拳,还是摊开着?我完全想不起来了。
"
没有手的肖像是不完整的。
而如果没有这幅完整的肖像,陈婉清的灵魂就无法获得自由。
林小雨决定帮助这对父女。
她翻遍了美术馆的所有档案,终于在尘封的地下室找到了陈婉清的遗物箱。
里面有几本日记、一些旧照片,还有她遇难时穿的衣服。
在箱子的最底层,林小雨现了一张折叠的纸条。
展开后,她震惊地现这是一封未寄出的信:
"
亲爱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