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李晓梅异常安静。
她长久地凝视着窗外初升的月亮,轻声说:“也许是时候说再见了。”
林晓月心中一紧:“你要去哪里?”
“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肩上的重担忽然轻了。”
李晓梅微笑着,“知道我的家人过得很好,知道我的工作没有白费,这就够了。
也许我一直留在这里,就是为了等这个消息。”
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李晓梅的身影开始变得透明。
她加快了论文的收尾工作,将三十年的思考全部倾注在最后一章。
“我想把论文托付给你,”
完成最后一页后,李晓梅对林晓月说,“如果有机会,请让它在学术界挥一点余热。”
林晓月郑重接过厚厚的手稿:“我保证。”
最后一晚,李晓梅带着林晓月走遍了图书馆的每个角落,告诉她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哪里是昔日的恋人角落,哪里是学生运动的秘密集会点,哪本书里藏着某个教授的情书
“图书馆不只是藏书的地方,”
李晓梅说,“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和梦想。
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座位都承载过一段人生。”
黎明时分,李晓梅的身影已经淡如晨雾。
她站在古籍区的窗前,望着东方渐白的天空。
“谢谢你,晓月。”
她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谢谢你让我知道,我的生命和努力都有意义。”
第一缕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在室内投下斑斓的光影。
李晓梅在光芒中缓缓转身,向林晓月挥手告别,然后如朝露般消散在空气中。
林晓月独自站在空荡的古籍区,手中紧握着那本厚厚的论文手稿,泪水无声滑落。
那天之后,林晓月开始着手实现她对李晓梅的承诺。
她将论文手稿整理成电子文档,联系了学校的民俗学研究所。
令人惊喜的是,研究所对这份“新现”
的旧稿极为重视,决定将其编入《民俗学研究史料丛刊》正式出版。
在新书布会上,林晓月见到了李晓梅的妹妹——如今已是知名学者的李教授。
当李教授看到姐姐的论文终于问世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姐姐去世后,我们一直想整理她的遗作,但手稿在图书馆遗失了一部分。”
李教授握着林晓月的手说,“谢谢你让姐姐的心血没有白费。”
如今,那本《清河古镇民俗信仰研究》静静地躺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索书号旁贴着一枚特殊的纪念标签:“致敬永不熄灭的学术之光”
。
林晓月依然在图书馆工作,依然在每个闭馆后的夜晚独自巡视。
有时在古籍区,她仿佛还能看见那个扎着麻花辫的身影,在灯下专注地书写。
而更多的时候,她会特意关照那些熬夜苦读的学生,提醒他们注意休息,保重身体。
“学术很重要,但生命更珍贵。”
她总是这样告诉他们。
因为她知道,在这个知识的殿堂里,不只有书籍和文献,还有那些为理想付出一切的灵魂。
而她的职责,就是守护这些灵魂,也守护那些正在追寻梦想的活生生的人。
夜深了,图书馆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只有知识的星辰,永远在黑暗中闪烁,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