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院”筹建的进展,但也直言不讳地提出了疑虑:“……元晦兄台鉴:院址已定,人员遴选亦初步有绪。然弟观兄所定章程,步步为营,似过于求稳。当此之际,正宜挟南巡之余威,借陛下信赖之机,大刀阔斧,将新政诸端一并推行,何以仍画地为牢,仅局限于立宪一端?岂不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乎?望兄明示。”
灯火下,陈太初仔细阅罢来信,沉吟良久。何栗的焦急与锐气,他能够理解,但改革非是攻城拔寨,可以一蹴而就。他铺开信纸,提笔蘸墨,回信写道:
“何相台鉴:惠书敬悉,所虑深矣。然变法如医病,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我朝之积弊,非止一端,实已深入膏肓。若不分缓急,不分主次,四面出击,恐非但不能祛病,反致元气大伤,甚或引发他变。”
他笔锋凝重,继续写道:“故弟以为,当务之急,首在固本培元。本者何?皇权之稳固认同也。此次变法,必须让陛下深切感知,一切改制,其根本目的,在于确立一种更稳固、更可持续的皇权运行模式,使其免受权臣、外戚、宦官乃至昏聩子孙之累。若失此根基,则一切新政,皆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关键时刻,难免遭遇‘抽梯’之险,前功尽弃。”
“资政院之设,看似局限,实为要害。其首要之务,便是辅助陛下,制定一部根本大法(宪法)。此法之要,在于明确天子与天下、与法度之关系。可譬之为‘天子家法’,乃其先祖(虚拟或实际)为保社稷永固而立之规矩,即便后世天子,亦须恪守,不得逾越。若能借此将‘君权亦需守法’之念,植入陛下及后世君主心中,便是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此步若通,则后续吏治、财政、军事诸般改革,方有推行之依据与保障。”
“饭需一口一口吃,路需一步一步走。望兄稍安勿躁,于汴梁稳扎稳打,先将此立宪之基夯实。待根基稳固,万丈高楼,方可徐徐而起。弟于濮阳,亦当日夜思之,与兄遥相策应。”
写罢,他仔细封好信笺,命人以密件送出。窗外,夜色深沉,雪不知何时已停,一轮冷月悬于天际,清辉洒在皑皑白雪之上,天地间一片澄澈。陈太初知道,他播下的种子,需要耐心等待,更需要精准的引导。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最核心、也最艰难的共识——为至高无上的皇权,套上制度的笼头。这条路,注定漫长而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