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局胜利必须采取的积极生存手段”
的高度,完美呼应了陈朝阳即将阐述的“主动性”
理论。
&1t;br他的言让课堂上的火药味更浓,思想碰撞更加激烈。
&1t;br“很好!”
陈朝阳的声音打破了浓烈的思想碰撞,他先环视全场,肯定了之前的讨论,&1t;br“大部分同志的想法是基于‘保存自己,再图展’的逻辑,这没有错,很稳妥,是常规情况下侦察分队最合理的处置方式。”
&1t;br随即,他的目光转向李云峰,话锋陡然提升,变得锐利起来:&1t;br“但是!
李云峰同志的思路,体现了装甲兵,尤其是前线侦察突击单位所最应具备的核心精神之一:&1t;br在极端不确定性中,通过积极、迅猛、甚至带有一定战术冒险性的行动,强行创造有利于我的战场态势,打乱敌人的节奏,剥夺其反应时间!”
&1t;br他开始详细剖析李云峰的方案,语气冷静而客观:“这个方案风险极高,三辆轻型坦克冲击加强连防御阵地,一旦敌人反应迅,&1t;br火力点未被有效压制,或者无坐力炮手心理素质过硬,侦察分队很可能在接敌过程中就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全军覆没。”
&1t;br他毫不避讳风险,这让台下一些原本觉得李云峰鲁莽的学员微微点头。
&1t;br“但是,”
陈朝阳再次强调了转折,&1t;br“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极致的主动性和对度的绝对追求!
&1t;br它抓住了‘敌刚刚现我,部署尚未完成’这转瞬即逝的窗口期。
&1t;br它追求的不是在绝对安全下零敲碎打,而是用度和气势,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方向和时间点上,强行将一场遭遇战、侦察行动,打成了一锤定音的突击作战!
&1t;br他追求的不是零风险的胜利,而是用度换取主动权。
&1t;br敌人预设的防御节奏被打乱了,他的无后坐力炮可能还没找到目标,我们的坦克已经冲到眼前了。
&1t;br这就是度的威力——不仅是机动度,更是决策和攻击的度。
&1t;br这等于是在敌人还没来得及想清楚之前,就帮敌人做了决定,逼他打一场他不想打的近身混战!”
&1t;br接着,他引用了自己撰写的《严寒山地作战技术兵种协同与战术主动性研究报告》中的观点: